[实用新型]泵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7456.1 | 申请日: | 200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88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福田哲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4D13/06 | 分类号: | F04D13/06;F04D29/24;F04D29/00;F04D29/42;F04D5/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由电动机驱动而吸入例如制冷剂或甲醇或者水等液体并排出的小型泵。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例如使CPU等电子元件的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冷却的制冷剂式冷却系统和小型设备用燃料电池正逐渐受到关注。这种制冷剂式冷却系统所使用的制冷剂循环用泵和燃料电池所使用的甲醇输送用泵,由于需要搭载的空间受到很多制约,所以对小型薄型化的要求、进而对高性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图4是表示现有的这种泵的一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剖视图,图5是其泵壳的仰视图。
在图4及图5所示的泵中,101是叶轮,外周上侧形成有多个叶片102,内周设有转子磁铁103。104是设在转子磁铁103的内周侧的电动机定子,105是具有泵室的泵壳,该泵室收容叶轮101的同时使叶轮101施加给流体的运动能量压力恢复并引导至排出口,106是构成泵壳105的一部分并气密地分隔电动机定子104和叶轮101的分离板,转子磁铁103和电动机定子104夹着该分离板106的隔壁106A而相互面对。111是密封泵壳105的主体部分和分离板106的接缝的衬垫。再有,在泵壳105上设有流体的吸入口109和排出口110。
另外,在泵的中心部配置有作为叶轮101的旋转中心的轴107。该轴107固定在分离板106上,叶轮101在该轴107的周围由圆筒形的轴承108支承且可旋转。再有,轴承108固定在叶轮101的中心部。
在该结构的泵中,当从外部电源供电时,由泵中设置的电路控制的电流流过电动机定子104的线圈而产生旋转磁场。若该旋转磁场作用于转子磁铁103,则转子磁铁103中产生物理力,与该转子磁铁103处于一体的叶轮101开始旋转。
而且,在叶轮101的外周上侧设置的叶片102因叶轮101的旋转而对从吸入口109流入的流体施加运动能量,泵壳105内的流体的压力因该运动能量而逐渐升高,使流体从排出口110排出。
在这种现有的小型泵中,叶片102和转子磁铁103形成为一体,二者之间插入电动机定子104,由此尽量缩短泵整体的旋转轴方向的长度实现小型化、薄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90562号公报
可是,在设备小型化的同时CPU等电子部件的发热量也再增加,随之逐渐追求用于提高冷却性能的泵的进一步高性能化和长寿命化。
但是,若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使叶轮101高速旋转,则与叶轮101一体化的轴承108在轴107的外周滑动时的磨损加快,其结果,产生了泵的寿命缩短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将轴承与轴之间的磨损抑制在最小限同时实现高速旋转化,由此提供实现高性能化及长寿命化的泵。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泵,其特征在于,具备:叶轮,其在圆筒部的外周具有多个叶片并且在圆筒部的内周具有转子磁铁;电动机定子,其设在所述转子磁铁的内周侧,且驱动所述叶轮使其旋转;分离板,其气密地分隔所述叶轮和所述电动机定子;和泵壳,其具有吸排液体的吸入口和排水口,并且,在所述叶轮的中心圆筒部的外周面和与其相对的所述分离板的圆筒面的至少一个上,设有通过所述叶轮的旋转而产生动压的阻力体。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叶轮的中心圆筒部的外周面和与其相对的分离板的圆筒面之间产生动压,能够达到使叶轮与轴非接触地高速旋转的作用。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起到如下效果,即,可提供能够使叶轮不磨损轴承而高速旋转的高性能且长寿命的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泵的侧剖视图;
图2是该泵的仰视图;
图3是该泵的叶轮的立体图;
图4是现有泵的侧剖视图;
图5是现有泵的仰视图。
图中:1-叶轮;2-叶片;3-转子磁铁;4-电动机定子;5-泵壳;5a-泵壳的圆筒面;6-分离板;6a-分离板的圆筒面;7-轴;8-轴承(叶轮的中心圆筒部);9-吸入口;10-排出口;11-衬垫;12-动压产生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74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