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安全视觉智能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7260.2 | 申请日: | 200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98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王耀南;黎梦莲;蔡俊伟;耿倩;王磊;陈斯斯;崔波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洪 |
地址: | 410082湖南省长沙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安全 视觉 智能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到车辆安全自动检测领域,特指一种适用于机场、海关,军事部门等安检场所的车辆安全视觉智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跨入信息时代的一大技术突破和生产革新。机器视觉技术作为当今高新技术的研究热点,在工业实现全面自动化的进程中,势必发挥其重大作用。所谓机器视觉技术就是用机器眼、机器脑以及机器手代替人眼、人脑和人手来进行检测、测量、分析、判断和决策控制,它能快速的获取大量信息进行自动处理,也能与设计信息、控制信息相集成,在一些不适合于人工作的危险环境或人的视觉精度难以满足要求的场合,用机器视觉代替人工视觉完成工作。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车辆的数量不断增多,在海关、机场、军事部门等安全要求高的场所,如何对出入车辆进行可靠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的安全检查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车辆的底盘由于其具备隐蔽性高、可携带性好的特性,往往成为很多不法分子藏匿危险物品的首选,因此对车辆底盘的检查成为车辆安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人工手持安检镜的方法对底盘进行检查,待检车辆需要在特定的地点停车待检,这种人工检测方式存在效率低、速度慢、精度低、漏检率高、检测人员容易疲劳等问题,而且其可靠性也跟检查人员的主观条件相关,不能得到客观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检测速度快、精度高、适用范围广并能实现不停车检测的车辆安全视觉智能检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一种车辆安全视觉智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主控计算机、车牌图像采集装置、埋设于地表的箱体以及装设于箱体内的车底图像采集装置、电源单元和光源单元,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透明板,车底图像采集装置和光源单元位于透明板的下方,车底图像采集装置通过其视频数据输出线与内置视频图像卡的主控计算机相连,车牌图像采集装置固定于地面上,车牌图像采集装置通过其视频输出线与主控计算机相连。
所述箱体外侧装设有触发采集单元,该触发采集单元包括地感线圈和信号转换装置,所述地感线圈装设于箱体外侧,信号转换装置设置于主控计算机的串行接口上。
所述箱体内设置有电加热装置。
所述车底图像采集装置采用线扫描摄像机,所述车牌图像采集装置采用面扫描摄像机。
所述车底图像采集装置通过支座固定于箱体内的支架上,车牌图像采集装置通过立柱和第二支座置于箱体前侧的地面上。
所述光源单元采用高频卤光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就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安全视觉智能检测装置为自动检测检测装置,无需人工操作,其自动化程度高、检测速度快、检测精度高、适用范围广,并能实现不停车检测,因此大大提高了安检效率和安检的可靠性;
2、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安全视觉智能检测装置埋设于地表,结构简单、体积小,不占用过多空间,适合于各种环境下的布置,其检测范围广,适合不同规格的各种车辆。
3、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安全视觉智能检测装置不但可以实时检测车辆底部图片及车牌图片,还能够通过主控计算机进行存储、网络查询等作业,丰富了实时安检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安检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箱体 2、车底图像采集装置
3、电源单元 4、光源单元
5、透明板 6、支座
7、支架 8、主控计算机
9、触发采集单元 10、地感线圈
11、信号转换装置 12、电加热装置
13、镇流器 14、适配器
15、散热片 16、出线孔
17、视频图像卡 18、车牌图像采集装置
19、面扫描视频图像采集卡 20、立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72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