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反坦克火箭训练模拟弹母弹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7019.X | 申请日: | 2006-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16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冒建军;江有灼;高传民;刘刚;李前会;王陆君;林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有灼冒建军刘刚 |
主分类号: | F42B8/24 | 分类号: | F42B8/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3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坦克 火箭 训练 模拟 弹母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坦克火箭训练装置,特别适用于PF98式、PF98A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训练模拟弹。
背景技术:
PF98式、PF98A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包括发射筒和与其配套的系列炮弹,射击时是将反坦克火箭炮弹装填在反坦克火箭发射筒后部,射手瞄准目标后击发射击。PF98式、PF98A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发射筒电发火机以及内电路和后部内壁的导电塞组成发射筒供给炮弹电点火具电源和通路。当炮弹在发射筒后部装填后,炮弹后筒上的两个环形导电带刚好与发射筒后部内壁的导电塞上的两电极接触形成炮弹与发射筒电路连接。射手瞄准目标后,扣动扳机,电发火机发电,通过电路点燃炮弹火箭发动机电点火具,发动机工作推炮弹向前,完成发射。
实弹训练成本高,发射一发炮弹的成本约在1.5万元左右,目前尚未有相关训练装置。
中国专利00246070.X公开了一种训练模拟装置,此专利公开了一种改装发射筒结构的技术。即在发射筒内安装枪械,以此枪械发射子弹,它必须给发射筒另设击发传动结构、子弹装填机构和退壳结构以及瞄准调整机构,结构复杂,不能保持原发射筒使用状态。它有发射子弹训练模拟功能,但没有实弹装填、声响等逼真的模拟功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实用的反坦克火箭训练模拟弹母弹。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母弹的外形、重量与实弹相同。母弹后筒外圆相对应于发射筒导电塞上的两电极的几何位置固定有两个环形导电带,两个环形导电带又通过后筒向后的两条导电带与其后部上固定的板型插座两极连接,保留了原火箭弹的电路结构。母弹轴心设有空心发射管,并在其尾部设计有挂弹结构。
另有一模拟弹子弹与母弹相配合,子弹由头部、尾部、火箭药、定位圈、紧定圈组成,子弹可以从母弹发射管后部装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母弹结构简单合理,训练时,其外形、重量与实弹相仿,可以直接利用现有发射器(发射器不必做任何改装),战士训练有真实感。母弹与子弹配合可以射击命中目标,实现了装弹、射击两功能的实用效果,动作和声响逼真。同时,母弹可以重复使用,其射击单发成本仅为实弹的1%。
附图说明:
图1为母弹结构示意图。
图2为母弹挂弹结构示意图。
图3为子弹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母弹的外形、重量与实弹相同,母弹后筒(2)外圆相对应于发射筒导电塞上的两电极的几何位置固定有两个环形导电带,两个环形导电带通过后筒向后的两条导电带与后部的板型插座(4)两极连接。母弹轴心设计有空心发射管(5),其尾部有挂弹机构。
另有一模拟子弹与母弹相配合,子弹由头部、尾部、火箭药、定位圈、紧定圈组成,子弹可以从母弹发射管后部装入。
挂弹机构:由挂弹钩(8)、圆柱销、扭簧(11)组成。挂弹钩(8)为片状,其中部有一圆孔,相对应的母弹发射管尾部固定的尾座(7)上有一方槽,方槽两侧有对应的圆孔。扭簧(11)、片状挂弹钩(8)动配合插入方槽空间,圆柱销穿过挂弹钩(8)圆孔及扭簧(11)固定在方槽两侧圆孔内,扭簧(11)一端卡在尾座(7)上,另一端卡在挂弹钩(8)外侧凸边上。平时子弹靠橡胶紧定圈紧抱子弹尾裙来固定松配合的定位圈。子弹装入母弹后,子弹定位圈卡在母弹挂弹钩与发射管后端面的间隙内,子弹准确定位并不移动。发射时橡胶紧定圈无法阻挡子弹飞行部分向前运动,当完全脱离它们时,定位圈和紧定圈被后喷的火药气体抛向后方。
母弹具体结构分为本体和后筒两个部分。本体为空心发射管(5)风帽(1)、紧锁螺母(16)、前紧锁器(17)、弹体(19)、配重体(18)、燃烧室(20)、尾座(7)、喷管(22)等组成。3个固定螺钉(3)将后筒(2)与本体结合。空心发射管(5)头部升出风帽(1)前口部,尾部外圆以螺纹与尾座(7)连接,发射管插入后支撑座后,前部由紧锁螺母(16)与前紧锁器(17)配合在母弹轴心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有灼冒建军刘刚,未经江有灼冒建军刘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70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