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放电线圈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7006.2 | 申请日: | 2006-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28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浩;江元科;荣香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第二互感器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5/02 | 分类号: | H01F5/02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闪红霞 |
地址: | 116200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电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力系统的放电线圈,尤其是一种空载损耗及空载电流小、抗过压能力强的放电线圈。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通常是将放电线圈与高压电容器组相并联,当电容器从电力系统切除后,电容器中的剩余电荷能够通过放电线圈快速泄放,使剩余电压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值,即在规定时间(5秒)内使电容器端子上的电压由Un降到规定值(50V)以下。以往放电线圈只有一个用于指示电压的二次绕组,目前放电线圈一般都有两个二次绕组,一个用于指示电压,另一个接成开口三角,当电容器极板间发生故障时,用于继电保护。目前,公知放电线圈的种类和规格很多,如半封闭浇注式、油浸式、干式桶装式等等,但结构都是在壳体上设有一次接线端子、二次接线端子,壳体内有一次绕组、二次绕组及铁心,一次绕组的引线与一次接线端子相接,二次绕组的引线与二次接线端子相接。由于现有放电线圈均采用叠片铁心,空载损耗及空载电流大、抗电压能力相对较弱,并且其壳体结构存在着难维护、防污能力差,难以适用于高海拔地区使用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空载损耗及空载电流小、抗过压能力强的放电线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放电线圈,有壳体1,在壳体1上设有一次接线端子2、二次接线端子3,壳体1内有一次绕组4、二次绕组5及铁心6,一次引线7与一次接线端子2相接,二次引线8与二次接线端子3相接,所述铁心6为C型铁心,二次绕组骨架9固定在C型铁心的心柱上,二次绕组5缠绕在二次绕组骨架9上,在二次绕组5上面设有主绝缘层14,一次绕组骨架10同心套在主绝缘层14上。
所述壳体1是真空浇注在一次绕组4、二次绕组5及铁心6外的全封闭环氧树脂壳体。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是C型铁心,故具有空载损耗小、空载电流小及抗过压能力强等优点。尤其壳体是采用环氧树脂真空浇注成全封闭结构,可加大爬电距离(380mm),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无局部放电、耐污秽、耐潮、免维护、安装方便等特点,可满足高海拔地区的使用要求,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次绕组4缠绕在一次绕组骨架10上,二次绕组5缠绕在二次绕组骨架9上,将一次绕组骨架10套在缠绕有二次绕组5的二次绕组骨架9上,中间有主绝缘层14。铁心6为C型铁心,先将二次绕组骨架9套在C型铁心大半心柱的心柱上,之后将小半铁心与C型铁心的大半心柱上相合,用钢带11紧固。一次绕组4与一次引线7相接,二次绕组5与二次引线8相接,一次引线7、二次引线8的端头分别接有一次嵌件12、二次嵌件13。最后采用环氧树脂真空浇注在一次绕组4、二次绕组5及铁心6外形成全封闭环氧树脂壳体1,一次嵌件12、二次嵌件13均留在壳体1外,分别与一次端子2及二次端子3相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第二互感器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大连第二互感器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70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