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产油溶性茶多酚的反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1704.1 | 申请日: | 200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88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岳飞;汪叔雄;冯丽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11/58 | 分类号: | C07D311/58;C07D311/22;C07H17/06;B01J19/1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介梅 |
地址: | 310027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产 油溶性茶多酚 反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油溶性茶多酚的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生产油溶性茶多酚的反应装置为带搅拌装置的夹套加热反应釜,反应釜的顶端设有两个物料进口和一个排气口,并有搅拌轴伸入反应釜内。溶于溶剂的茶多酚和油酰氯分别从物料进口进入反应釜,夹套内通热水,以保证反应所需温度,利用搅拌装置使两种介质充分接触,反应生成的废气由釜顶出口排出,反应生成物由下端出口排出。由于废气有一定腐蚀性,易使搅拌轴与反应釜间的密封装置受损,致使废气及溶剂蒸气泄露,污染环境,同时也增加了溶剂损耗,提高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确保废气及溶剂不外泄的生产油溶性茶多酚的反应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的:生产油溶性茶多酚的反应装置包括:同轴线的外筒和环形内筒,外筒下段为反应区,上段为筒径大于反应区筒径的缓冲区,环形内筒由悬装于外筒反应区中的上筒和下筒组成,上、下筒之间相隔有间距,并通过连杆连接成一体,在外筒上位于反应区的上部对称开设有两个物料进口,外筒的顶端设有排气口,外筒的底部设有产品出口,环形内筒中设置有进气管道,进气管道与开设在外筒的进气口连通,进气管道的出气口朝上,并位于环形内筒偏下部分的轴线上,在外筒的反应段外设有加热夹套,缓冲段外设有冷却水套。
工作时,溶于溶剂的茶多酚和油酰氯分别从两个对称的物料进口进入反应区同时充满内外筒,由进气管道向上吹的气体带动液态物料在内筒中向上流动,翻出内筒后,向下运动,再由内筒下端进入内筒形成循环,如此循环翻动,保证了油酰氯与茶多酚充分反应。反应所需的温度由通入加热夹套内的热水控制。外筒的缓冲区即为溶剂与废气的分离区,由于缓冲区直径变大,气体速度减缓,顶部用冷却水冷却,溶剂大部分会由气态转为液态,流回反应区。
本实用新型中,环形内筒的总长度与直径之比一般选择在3-5之间,将环形筒设计成相隔有间距的上、下筒组成,这样可保证加料初始期及终了时,在物料较少的情况下,利用下筒即可实现液态物料循环翻动,能很好的进行反应。
本实用新型中,采取使环形内筒的横截面积与内外筒间的环面积及内筒下端投影到外筒底部形成的圆柱形空间的表面积相等,这样,可以使流体在各横截面上的流速相近,确保反应稳定。
本实用新型中,一般使进气管道的出气口与内筒下端的距离H约为内筒与外筒之间距,即H约为1/2(D外-D内),D外为外筒直径,D内为内筒直径。在进气管道的出气口安装喷头,所说的喷头可以是直管形、折管形、球形或莲蓬形,由要求的反应物粘度而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装置为一密闭装置,结构简单,没有运动部件,不会造成废气及溶剂蒸发外泄,污染环境。同时设置了缓冲区,溶剂大部分会由气态转为液态,流回反应区,降低溶剂耗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生产油溶性茶多酚的反应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参照图1,生产油溶性茶多酚的反应装置包括:同轴线的外筒1和环形内筒2,外筒下段为反应区,上段为筒径大于反应区筒径的缓冲区,环形内筒由上筒3和下筒4组成,环形内筒的总长度与直径之比一般选择在3-5之间,图示实例中,上、下筒用连杆14连接成一体,上、下筒之间相隔有间距5,环形内筒利用固定杆悬装于外筒反应区中。使环形内筒的横截面积与内外筒间的环面积及内筒下端投影到外筒底部形成的圆柱形空间的表面积(图中所示之虚线圆柱面的表面积)相等。在外筒上位于反应区的上部对称开设有两个物料进口6、7,外筒的顶端设有尾气排放口8,外筒的底部设有产品出口9,在外筒的反应段外设有加热夹套12,缓冲段外设有冷却水套13。环形内筒中设置有进气管道10,进气管道与开设在外筒的进气口11连通,进气管道的出气口朝上,并位于环形内筒偏下部分的轴线上,一般使进气管道的出气口与内筒下端的距离H约为内筒与外筒之间距,即H约为1/2(D外-D内),D外为外筒直径,D内为内筒直径。在进气管道的出气口安装喷头,喷头形状由要求的反应物粘度而定,可以是直管形、折管形、球形或莲蓬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17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按摩脚盆
- 下一篇:矿山轨道道岔遥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