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液分离用虹吸式离心分离机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1294.0 | 申请日: | 200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64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亮;付楚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洪亮 |
主分类号: | B04B3/00 | 分类号: | B04B3/00;B04B15/00;B04B11/04;B04B1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4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 虹吸 离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固液分离过滤分离设备,具体是以离心力附加虹吸抽力为分离动力的固液分离用虹吸式离心分离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卧式刮刀卸料离心机已大量应用于化工、轻工、制药等各行业中, GK系列普通型离心机是应用量最大的机型。作为分离效率更高的虹吸式离心机应用普及远远不及GK系列离心机,究其原因在于国内生产的虹吸式离心机采用螺旋出料且多为防爆型,直接用于普通场合,该机型由于增加了一套螺旋出料机构且考虑防爆要求,造成能耗高,控制点多,结构复杂,造价昂贵。GK系列普通型卧式刮刀离心机使用油脂润滑,由于转鼓都采用悬臂支撑结构,负荷大、转速高轴承负荷状况恶劣,故前轴承一般作为损耗件。油脂润滑散热条件差,易在不确定的工况中出现升温超标而导致主轴抱死,更换前轴承拆卸困难成本高。而且目前卧式虹吸刮刀卸料离心机密封中接触式油封结构易在运转中发生磨损和热量,加之转鼓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使前轴承密封处产生负压导致润滑油易泄漏到分离液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固液分离用虹吸式离心分离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固液分离用虹吸式离心分离机,包括底座,底座上的轴承室内设置传动轴,传动轴的前端设置转鼓,转鼓内设置卸料装置,所述传动轴的前轴承的外侧设置接触式油封,接触式油封与前轴承之间设置非接触式旋转垫片,在主轴高速运转时该非接触式旋转垫片可阻挡润滑油泄出,同时也阻挡杂物进入;所述传动轴前端下面的底座墙板上设置若干进气孔,进气孔连通到底座墙板与转鼓之间的空腔;所述底座墙板与转鼓之间的空腔设置三层挡液环,第一层挡液环固定在底座墙板上,第二层挡液环设置在接触式油封基体的外侧,第三层挡液环设置在转鼓的内侧面,第一挡液环可阻挡大部分飞溅的液滴,剩余液滴大部分由第二层挡液环拦截,最后贴转鼓壁的液体则由第三层挡液环甩出,进入第一层挡液环的液体最后都汇集到各挡液环底部排出而不进入主轴部位;所述刮刀组件的刀架外端相对刮刀另一侧设置拖斗,以解决大量切削的固体粉尘从刮刀提升时刮刀架与卸料斜槽的空隙中喷出,从而流失到转鼓外造成损失。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墙板与转鼓之间的空腔内,正对进气孔内侧口设置挡环。空气经件挡环进入主轴处被旋转离心甩出,在平衡主轴负气压同时起到一定的冷却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非接触式旋转垫片外侧的前轴承基座上设置排泄口,排泄口通过排泄通道连通到底座外,可排出泄出的微量润滑油或侵入的物料。
作为优选,所述接触式油封呈双层骨架结构,该油封面向轴承侧可阻止润滑油流出,背向轴承侧可阻止外部液体和杂质侵入。
作为优选,所述轴承室内壁上设置前后喷油元件和挡堰,无论是静止还是运行状态轴承室内的前后挡堰都使润滑油保持在合适的油位,也给润滑系统故障提供了缓冲时间,满足传动轴转动所需润滑,同时使重点关注的传动轴轴承的温升得到有效控制。
固-液分离设备通常是作为流程中的关键设备,分离设备是相对运转机械,故障率较高,且对整体流程的能耗有很大的影响,通常过滤的后道即为干燥,减少固-液分离固相的含水率对能耗的影响极大,这也是现代流程大量改造采用离心分离的原因。本实用新型正是为了解决分离行业发展中的瓶颈,对应用中的难点和故障点有良好的处理,达到能耗和成本的平衡,相比普通离心机产量提升近50%,而过滤后固相含湿量降低3~5%,在达到目前卧式虹吸刮刀卸料离心机生产性能的条件下,成本降低近1/3。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传动轴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刮刀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传动轴端部放大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洪亮,未经张洪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12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