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缸盖强制冷却水管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0886.0 | 申请日: | 200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58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陈焕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焕春 |
主分类号: | F02F1/40 | 分类号: | F02F1/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3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缸盖 强制 冷却 水管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部件,尤其是气缸盖。
背景技术
目前大功率内燃机大都是一缸用一个气缸盖,气缸盖上有两个进气阀控制进气道的进气和两个排气阀控制排气道的排气。内燃机工作时,气缸盖要承受燃气爆发时的高温、高压,因此在气缸盖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其承受的机械应力和热应力,要配有相适应的冷却系统,最大能力的降低气缸盖的温度,特别是两个排气阀处两排气口壁之间的温度,这也是整个气缸盖热应力最高的地方,要求冷却水首先到达两排气口壁之间通水道。做法是用与气缸盖的进水孔垂直相交的管子直接把水引导到该通水道,目前中国用于铁路机车的内燃机主要有240系列柴油机。其中12V240ZJ柴油机气缸盖体进水孔的位置要求进水孔到排气口壁之间通水道的冷却管要绕过排气口外壁后才能使冷却管的出口向对通水道,因此冷却管是有圆弧的管子,无法把加工好的有圆弧的管子装在气缸盖体的进水孔处。以前的做法是在气缸盖体进水孔位置预先铸造出冷却管,称之为埋藏管。即在铸造工序造型时,把成型的钢制冷却管两端用型砂堵住,埋在气缸盖体砂型的冷却管位置,冷却管的进水孔端被气缸盖体外壁包住,气缸盖体铸造成型后去除冷却管两端的型砂,机械加工气缸盖体进水孔时把冷却管钻通。在实际生产中发现这种生产工艺废品率较高,原因是:1、堵冷却管的型砂在高温铁水浇注时易钻进铁水,堵塞或局部堵塞冷却管,且清砂困难,不易检查;2、冷却管的位置铸造精度低,造成机械加工时气缸盖体进水管与冷却管相交不好;3、铸造时钢制冷却管与气缸盖体外壁接合处易产生铸造缺陷。前两种现象造成冷却管通水不畅,第三种现象造成气缸盖冷却水的泄漏,对于气缸盖来说都是不能允许的。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铸造时需要采取较高的工艺措施及成本投入,要想达到100%的成品也是比较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气缸盖强制冷却水管,可彻底废除废品率高的铸造冷却管的工艺,用装配的方法实现冷却管的精确按装。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气缸盖强制冷却水管由螺堵、冷却管、气缸盖体组成。紫铜管制成未经折弯的冷却管装在气缸盖体上与进水孔垂直相交的孔中,通过冷却管一端的翻边用螺堵前面的锥体和孔的锥面将冷却管固定,通过折弯使冷却管上的圆弧部分与气缸盖体的排气口甲外壁圆弧槽吻合,另一端的斜面与冷却管圆弧部分轴线所在的平面垂直,出口向对气缸盖体上两排气口壁之间的通水道;冷却管固定端有与气缸盖体上进水孔同轴且尺寸相同的孔与冷却管内孔相交。
为保证用螺堵把冷却管安装在气缸盖体上后该处的密封质量,要求气缸盖体上与螺堵配合的螺纹对与螺堵配合的锥面同轴度公差φ0.03毫米。螺堵的螺纹对其前面的锥体同轴度公差φ0.03毫米。
该气缸盖强制冷却水管的优点是:由于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加工、安装冷却管,使冷却管位置准确,通水效果好。安装的冷却管可容易的达到100%的成品率,彻底避免了用铸造埋藏冷却管造成的废品。这对于价值高的气缸盖来说可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1是气缸盖强制冷却水管的装配图。图2是图1延A-A处的剖视图,图3是图1延B-B处的剖视图。
图中1、螺堵,2、冷却管,3、气缸盖体,4、折弯工具,5、排气口甲,6、清砂孔,7、排气口乙,8、进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因为气缸盖体3上进水孔8的位置到两排气口外壁之间的通水道不能用直线连接,所以需有圆弧的冷却管,我们就将直管安装后再折出冷却管2所需要的圆弧,这就要采取一些工艺措施。1、在排气口甲5外壁铸造出与冷却管2外径相应的圆弧槽,考虑到铸造达到的位置与尺寸精度不高,可把槽的圆弧直径设计的比冷却管2外径大0.5~1.5毫米。2、选用紫铜管做冷却管并进行软化处理。3、采用一端有与冷却管2外径一致的圆弧槽的折弯工具。这样就能做到先装上直的冷却管后,方便可靠的完成折弯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焕春,未经陈焕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08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