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3092.1 | 申请日: | 2006-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26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森下照政;石部文和;荒木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L33/26 | 分类号: | F16L33/26;F16L19/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管 末端 连接 用配管 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由金属制挠性管连接设置于气体供给侧的末端的软管末端部与设备类之间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
背景技术
由制造地供给消费者(例如住户)管道煤气(以下只称为气体)等燃料气体时,以规定压力整压的气体经过煤气表从连接于集管(header)的供给管供给给气体器具或气体栓等。以往,一直采用如下连接构造:气体器具或气体栓的末端设置有称为软管末端(hose end)的竹笋状的金属件(参照非专利文献1),将橡胶软管(供给管)插入其中,通过夹子或带子等紧固金属件压接其前端。
近年的气体配管在施工性或安全性等的方面,一般作为供给管使用由以不锈钢为代表的具有耐腐蚀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波纹管,使用具有挠性(容易弯曲自如)的挠性管(以下只称为金属挠性管),气体栓和供给管的连接使用机械接头(参照非专利文献2)。根据该机械接头可知,将一端安装有螺母且内置有衬垫的接头主体的另一端旋入气体栓中,将金属挠性管插入到接头主体的内部,旋入螺母,由此能够进行金属挠性管与气体栓的连接。
另外,存在如下构造:使用金属挠性管连接气体设备和气体供给管时,螺母的内部形成锥部,将金属挠性管插入到螺母的一端部,然后使该端部与锥部扩管为同一形状而形成扩口(flare)部,将螺纹接头旋入螺母的另一端部,由此由锥部和螺纹接头端面夹置扩口部(参照专利文献1)。
可是,金属挠性管的耐久性优于橡胶软管,但配管空间狭小时,存在因曲率半径小的局部的弯曲变形而容易破损的难题,所以提出了在橡胶软管的内侧配置有皱纹管的复合软管(参照专利文献2)。该橡胶软管通过在皱纹管的各个端部,插入到螺纹接头内而固定,在间隙嵌合部设置具有扩口加工部的管状部分,由螺纹接头和在此处旋入的转接器夹持该扩口加工部,并且将橡胶软管的各端部分在设于其外侧的管接头和螺纹接头之间夹持,由此与接头金属件连接。
【非专利文献1】发明协会公开技报公技番号93-11732号
【非专利文献2】石黑隆文、「基于挠性管的新屋内配管工法的开发」、日本气体协会杂志、昭和57年9月、第35卷、第10号、临时增刊、p93-99
【专利文献1】实公平1-31839号公报(第2页、图1)
【专利文献2】特开平3-33588号公报(第2页、图1)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复合软管,尽管能够防止皱纹管的曲率半径小的局部的弯曲变形,但由于软管自身的制造成本增加,所以存在无法供予实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施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配管成本比以往还要低且安全性高的软管末端部的连接构造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是在至少一方的端部连接软管末端的配管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金属挠性管,其端部具有扩口部;接头主体,其两端具有外螺纹;第一螺母,其通过与该接头主体的一方的外螺纹螺合,在与接头主体的端部之间夹置所述扩口部;第二螺母,其与另一方的外螺纹螺合;和圆筒状衬垫,其内装于所述第二螺母,将该衬垫在与所述接头主体的端面之间压缩,并压接于软管末端。再有,在上述中,螺母可为盖形螺母状(以下相同)。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是在至少一方的端部连接软管末端的配管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金属挠性管,其端部具有扩口部;螺母,其一端具有内螺纹;压环,其与所述螺母的内螺纹螺合;和圆筒状衬垫,其内装于所述螺母,在所述衬垫的端面与所述压环的端面之间夹置所述扩口部,并且使衬垫压接于软管末端。
可在上述衬垫的所述软管末端插入侧的端部附近设置朝向内径侧伸出的突出部。另外,该衬垫可在一方的端面设置识别用显示部。
另外,可以在上述的衬垫设置与所述软管末端的缩径部嵌合的突出部
对于上述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可在所述衬垫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螺母之间设置与所述衬垫抵接的垫圈、和夹置于该垫圈与所述第二螺母之间的碟形弹簧状构件。
另外,在上述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中,优选构成为:所述接头主体或所述压环的内部形成壁,在插入所述软管末端时,通过该软管末端的前端与所述壁的抵接,限制软管末端的插入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金属株式会社,未经日立金属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30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开关管型脉冲充电器
- 下一篇:一种立书不倒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