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中医脉象检测记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1706.2 | 申请日: | 2006-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012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博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博航 |
主分类号: | A61B5/0255 | 分类号: | A61B5/0255;A61B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6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中医 脉象 检测 记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记录和分析中医号脉过程和脉象信息的新型中医脉象检测记录装置,尤其是将检测传感电路内置于可戴在中医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手套或手指套中,将检测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模拟数字转换电路转变为数字信息存储于电脑设备中,属于电子医疗设备领域。同时由于对存储于电脑设备中的脉象数据信息和诊疗信息的分析、整理、归纳和处理,可以实现中医诊疗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形成集合各个中医智慧的智能化中医脉象诊断治疗系统,因此也属于信息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数千年来,中国医学凭借其望闻问切的外部诊断手段、深奥的抽象推理、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中国中医学的发展源源流长。以《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中国古典著名医学巨著确定了中国中医以望闻问切为基础的诊疗方法。也出现了如华佗、扁鹊、张仲景等流芳百世的名中医。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名中医诊脉的方法和手法却没有流传下来,然而诊脉的方法和手法对于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分析脉象的表象与内部脏器的关系却十分重要,这种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为了实现中医医学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需要研制出能够真实记录中医诊脉的过程、方法、中医感知到的患者脉象等信息,实现中医诊断的数字化、信息化。有效实现中医医学经验知识的流传和传播。
一些科技工作者对于脉象的检测进行了一些研究,专利申请号为86107766和申请号为001196030的两个发明专利提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是一种检测和记录患者脉象信息的装置,但整个检测过程中没有中医的参与,没有与中医诊脉的方法和手法相关信息的反映,其检测过程中采用柔性换能器与刚性换能器的组合模拟中医诊脉时的用力大小,实际上这样的检测器无法反映出中医的实际诊疗过程,也就无法记录中医诊脉并分析脉象的临床知识。专利申请号89107657中公开了一种医用脉诊传感方法,提出以感囊作为切脉的媒介,使切脉通过该感囊再接触患者,该感囊将压力信息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由后端处理系统处理。但基于感囊的脉诊传感器因为采用液体或气体,所以传感器的反应时间和灵敏度难以满足中医各种诊脉手法的检测、同时这种传感器的形式并不方便于中医诊脉的手指灵活性和方便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
1、如何检测、记录中医诊脉的手法、方法和脉象信息,使中医诊脉的各种知识可以被有效完整的记录下来,实现中医临床信息的记录、进一步分析和后来者的学习。
2、如何在信息的采集过程中中医可以方便的按照原来的诊断方式继续诊脉而不影响中医诊脉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
1、提出一种新型中医脉象检测记录装置,至少包含三个独立的脉象薄膜压力传感器电路、脉象电信号处理电路、模拟数字转换电路、电脑接口电路、电脑系统和脉象信号处理软件等部件。
2、提出一种新型中医脉象检测记录装置可以有效的检测、记录和分析中医实际诊脉过程中的手法、方法和脉象判断信息。
2、提出在新型中医脉象检测记录装置中采用新型的薄膜传感器,同时将薄膜传感器设计成薄膜指套或薄膜手套形状,方便中医使用。
3、提出的新型的薄膜传感器采用半导体薄膜压力感应器、金属薄膜压力传感器或纳米压电传感器。
4、提出的新型中医脉象检测记录装置还包含脉象传感信号的处理、模拟数字转换、电脑接口及电脑系统。
5、提出的新型中医脉象检测记录装置的电脑接口可以是电脑支持的各种接口,包括串口、并口、USB接口、以太网络接口、PCI接口、PCMCIA接口等。
6、提出的新型中医脉象检测记录装置的薄膜传感器感应的压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由脉象传感信号的处理电路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再由模拟数字转换电路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电脑接口送入电脑系统存储和分析处理。
7、提出的新型中医脉象检测记录装置的三个独立的脉象薄膜压力传感器电路与脉象电信号处理电路之间可以采用有线连接,也可以采用无线电信号连接。采用有线连接时,三个独立的脉象薄膜压力传感器电路的低压电源通过软电线提供;采用无线连接时,三个独立的脉象薄膜压力传感器电路可以采用电池供电或通过天线馈电的弱电流供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新型中医脉象检测记录装置的优势在于:
1、能够完整记录中医医生诊断的实际过程,包含诊脉的手法、方法和医生感知的脉象信息。
2、由医生控制诊脉信息采集的全过程,使中医的诊脉知识得以有效记录和流传。
3、采用半导体薄膜传感器、金属薄膜传感器或纳米压电传感器,检测信号更灵敏、对医生的诊断影响更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博航,未经李博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17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