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余热回收式恒温恒湿机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6020.4 | 申请日: | 2006-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75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周荣辉;吴晓松;姜效勤;兰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建贸制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2/00 | 分类号: | F24F12/00;F24F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阙如生 |
地址: | 211153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 回收 恒温 机组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恒温恒湿机组,特别是一种采用聚热器回收冷凝热的余热回收式恒温恒湿机组。
二.背景技术
常见的恒温恒湿机组通过降温、除湿、升温、加湿等对空气的处理过程达到调节空气温度、湿度的目的,其主要是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加热器、加湿器和风机等部件组成,其中冷凝器首先将空气降温,而冷凝器热交换后的热量却被浪费,而加热器可以采用电力、热水、蒸汽等外部能源提供热量,用于实现对空气的升温。从恒温恒湿机组先降温再升温的工作过程可知,一边是大量热量被浪费,一边却又需要提供外部热源用于加热空气,造成了能源重复浪费。
三.发明内容
1、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回收降温、除湿空气处理过程中机组产生的热量并用于空气的升温处理的余热回收式恒温恒湿机组。
2、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式恒温恒湿机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膨胀阀、蒸发器、加湿器和风机,所述压缩机的冷媒气体出口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冷凝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膨胀阀和蒸发器再至压缩机的冷媒气体入口构成冷媒气体工作回路,加湿器和风机固定在蒸发器一侧,其特征是:它还设有聚热器、热水加热器和水泵,聚热器设在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的冷媒气体工作管路上,热水加热器设在蒸发器和加湿器之间,聚热器和热水加热器之间通过冷却水回路连接,水泵安装在冷却水回路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气体进入聚热器放出热量后进入冷凝器,被冷凝成为过冷液体后,再经膨胀阀节流降压后进入蒸发器,吸收流过蒸发器的空气热量后变成过热蒸汽再重新被吸入压缩机中,从而完成冷媒系统的循环。与此同时被处理的空气先经过蒸发器外表面降温除湿,再经过回收了聚热器热量的热水加热器和辅助加热器外表面等湿升温,必要时通过加湿器进行加湿处理,通过以上降温除湿、等湿升温和加湿等处理过程实现空气的温度、湿度控制。
为了提高加热空气的能力,可以在热水加热器和加湿器之间设置辅助加热器。
在聚热器和热水加热器之间的冷却水回路上接有电动三通比例调节阀可以方便的调节冷却水流量,从而调节并控制热量的散发。
3、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显著优点是:利用聚热器回收热量加热的热水对经过降温除湿过的空气进行等湿升温,使消耗外部能量的辅助加热器可以不工作或少量补偿即可达到规定的温湿度要求,有效回收制冷系统中产生的冷凝热量用于加热,节约能源。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示意图。
其中:1-压缩机,2-聚热器,3-冷凝器,4-干燥过滤器,5-电磁阀,6-膨胀阀,7-蒸发器,8-水泵,9-电动三通比例调节阀,10-热水加热器,11-辅助加热器,12-加湿器,13-风机。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HF34风冷恒温恒湿机组为例,如图1所示,它主要由Copeland ZR全封闭涡旋压缩机1;聚热器2;CUF36风冷型降温冷凝器3;EK干燥过滤器4;意大利Castel电磁阀5;美国Sporlan膨胀阀6;蒸发器7;水泵8;电动三通比例调节阀9;热水加热器10;辅助加热器11;加湿器12;风机13组成,压缩机1的冷媒气体出口通过管道依次连接聚热器2、冷凝器3,干燥过滤器4、电磁阀5、膨胀阀6和蒸发器7再至压缩机1的冷媒气体入口构成冷媒气体工作回路,热水加热器10、辅助加热器11、加湿器12和风机13依次固定在蒸发器6一侧,聚热器2和热水加热器10之间通过冷却水回路连接,水泵8安装在冷却水回路上。此外,在冷却水回路上接有电动三通比例调节阀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建贸制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建贸制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60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腰椎牵引器
- 下一篇:防电流泄漏与防电场辐射的电热地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