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扶梯的梯路导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5915.6 | 申请日: | 200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81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康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达电扶梯成套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23/14 | 分类号: | B66B23/1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213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扶梯 导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扶梯的梯路导轨。
背景技术
自动扶梯是一种带有循环运动梯路向上或向下倾斜输送乘客的电力驱动设备,它具有输送能力大,运送客流均匀,由于其有连续性工作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人流较为集中的公共场所。自动扶梯的梯路导轨包括主辅轮的全部导轨、返轨及相应的支撑。梯路是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分上部梯路系统和下部梯路系统、曳引链、回转壁部分。自动扶梯导轨系统的作用是保证梯级按照预定的轨迹。自动扶梯尤其是大高度的自动扶梯,由于其提升高度增加(如从6米增加到15米),整梯负载增加,梯级的主辅轮所产生的轮压随之增加,从而造成梯级链轮的破坏,导致事故发生。整梯运行噪音、震动的增加都影响整梯的运行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主辅轮轮压小的自动扶梯的梯路导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施:一种自动扶梯的梯路导轨,包括主轮导轨、辅轮导轨、主轮返轨、辅轮返轨,所述的主轮导轨包括上水平部、上水平部、倾斜部、位于所述的上水平部与倾斜部之间的圆弧形的第一过渡段、位于所述的下水平部与倾斜部之间的圆弧形的第二过渡段,所述的第一过渡段的曲率半径为2600~2700毫米,所述的第二过渡段的曲率半径为2000~2100毫米。
所述的第一过渡段的曲率半径优选为2700毫米。
所述的第二过渡段的曲率半径优选为2100毫米。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圆弧状的第一过渡段的曲率半径增加到2600~2700毫米,将圆弧状的第二过渡段的曲率半径增加到2000~2100毫米,这样在国标要求的工作载荷下,梯级主轮的轮压有显著的下降,其轮压在轮设计的承载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同时整梯运行噪音、震动都有所减小,提高了整梯的运行质量。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梯路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梯路导轨的上部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梯路导轨的下部示意图;
其中:1、主轮导轨;2、辅轮导轨;3、主轮返轨;4、辅轮返轨;11、上水平部;12、下水平部;13、倾斜部;14、第一过渡段;15、第二过渡段。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自动扶梯的梯路导轨,包括主轮导轨1、辅轮导轨2、主轮返轨3、辅轮返轨4,主轮导轨1包括上水平部11、上水平部12、倾斜部13、位于上水平部11与倾斜部13之间的圆弧形的第一过渡段14、位于下水平部12与倾斜部13之间的圆弧形的第二过渡段15,其中每个导轨和返轨的上部都设有压轨,这样能够使得梯级能够更加平稳的运行,各导轨与返轨之间通过回转壁相连接。
其中,第一过渡段14的曲率半径为2600~2700毫米,第二过渡段15的曲率半径为2000~2100毫米。
这样使得主轮轮压下降,同时也能够满足负载要求。
一般工程中选用第一过渡段14的曲率半径为2700毫米,第二过渡段15的曲率半径为2100毫米。
根据国标GB16899-1997《自动扶梯和自动人性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的要求,自动扶梯从倾斜区段到水平区段的圆弧形过渡段的曲率半径应满足:
V≤0.5m/s时 R≥1.0m
V>0.5m/s时 R≥1.5m
所以,该自动扶梯上下部设计理念适合产品需求,实际运行效果良好,各项技术、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达电扶梯成套部件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达电扶梯成套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59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