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通气鼻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1838.7 | 申请日: | 2006-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98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曹彦华;张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彦华;张斌 |
主分类号: | A61F2/82 | 分类号: | A61F2/82;A61M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4230***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气 支架 | ||
技术领域
该新型通气鼻支架涉及医学领域医疗器械的研发。是对传统的治疗鼻衄和其它鼻腔疾病方法的一种改进和补充。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可能尚无完全相同的设计与产品。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治疗鼻衄和其它鼻腔疾病的效果,达到治疗中既能保护鼻腔粘膜、又能使患者呼吸畅通、还能给鼻腔以适度挤压,从而有效避免诱发其它疾病之目的,本实用新型特提供一种通气鼻支架器械。该通气鼻支架器械有助于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个由圆台形支架主体(1)、两个加压气球(2)、两个袋状渗药网(3)三部分和其附属物[两支小呼吸管(9)、两个加压气球充气管(5)、两支为渗药网和支架外纱网供药的供药小管(6)、一条质软透明,一端可接输液瓶、另一端分为三支的输药液管(7)]相连接组成的器械。该实用新型对鼻衄和其它鼻腔疾病疗效的原理是:用袋状渗药网(3)和其附属物[小呼吸管(9),供药小管(6),输药液管(7)]解决给药和通气问题,用圆台形支架主体(1)和加压气球(2)解决适度加压问题。通过适度加压、持续给药、同时不堵塞正常呼吸,来达到快速、安全治病之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减弱油沙条对鼻腔的过份挤压,减弱病人痛苦,即对伤口挤压适度。2、使药物直接且持久地作用于创伤或发炎(溃烂)部位,增强疗效,即药物作用准确持久。3、使患者通过通气鼻支架的呼吸管进行正常呼吸,以确保呼吸系统不受影响,避免诱发其它疾病;4、通过上述三点,使患者身体和心理都能较轻松,药物发挥作用,以达到较快治病之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通气鼻支架放大图
该实用新型通气鼻支架由一个近似圆台形支架主体(1)、两个加压气球(2)、两个袋状渗药网(3)、两支小呼吸管(9)、两个加压气球充气管(5)、两支为渗药网和支架外纱网供药的小管(6)、一条质软透明,一端可接输液瓶、另一端分为三支的输药液管(7)相连接组成。图中(4)为渗药网之网柄;(8)为支架下方的大孔,即支架孔;(10)为支架边缘的两个可穿入橡皮绳的固定孔;(11)为支架上方的两个小口,即呼吸口;(12)为加压气球(2)上的防止气球外脱的卡环;(13)为网柄(4)之上的防脱卡环。
图2是加压气球(2)及附属部分:呼吸管(9)、充气管(5)、防止气球外脱的卡环(12)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袋状渗药网(3)及附属部分:供药小管(6)、网柄(4)、防脱卡环(13)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通气鼻支架主体(1)及附属部分:呼吸口(11)、支架孔(8)、固定孔(10)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实用新型通气鼻支架的基本结构、作用与相互连接:
如图1所示,该实用新型通气鼻支架的支架主体(1)形成通气鼻支架的骨架,其上方有两个小口即呼吸口(11),分别指向人们鼻腔内通向内鼻腔的小孔,为渗药网之网柄(4)嵌入处,无渗药网嵌入时可做为呼吸通道。支架主体(1)在支架孔(8)处向外卷起,其边缘有两个可穿入橡皮绳的固定孔(10)。
袋状渗药网(3)内部置一加压气球(2),下方有一网柄(4),可自呼吸口(11)处嵌入支架主体(1)。网柄(4)之上有防脱卡环(13)。袋状渗药网(3)之下方穿过网柄(4)与一供药小管(6)相接,用以向渗药网和支架外纱网供药。整个袋状渗药网(3)的作用是向出血或溃破处输送药液并控制加压气球(2)大小、形状,使其不致于从内鼻腔脱落。
加压气球(2)置于袋状渗药网(3)之内。不充气时其体积很小,充气时其体积和形状受内鼻腔和袋状渗药网(3)控制。中空部分向两端微微突出,形成呼吸管(9)。加压气球(2)下方穿过网柄(4)有一长长的充气管(5),为保证加压气球(2)不脱出袋状渗药网(3),应在加压气球(2)与充气管(5)之间设一防止气球外脱的卡环(12)。
呼吸管(9)与加压气球(2)的内侧紧密相接,形成加压气球(2)的中轴,开口于加压气球(2)之两端,沟通人体咽喉及该器械的呼吸口(11),但不能使加压气球(2)漏气。较坚硬——受挤压后仍能保持中空形状,但却不致划伤病人。
输药液管(7)是一条一端可接输液瓶、另一端分为三支的质软透明细管,与普通输液管的区别是:普通输液管的针头被分为三支的橡胶管代替。其作用是利用液体压差向鼻腔供药小管(6)输液。
袋状渗药网(3)[及其附属物供药小管(6)]与加压气球(2)[及其附属物充气管(5)]应在结束生产进入流通领域前即组合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彦华;张斌,未经曹彦华;张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18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