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周边布水折流复合式水解酸化反应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11898.0 | 申请日: | 200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18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周健;龙腾锐;何强;李志刚;卿晓霞;姜文超;栗静静;黄向阳;姚欣;钟于涛;张勇;刘明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C02F3/12;C02F3/2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44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周边 布水折流 复合 水解 酸化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解酸化反应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污水处理技术中,一般水解酸化工艺为UASB及其各种改良形式,其都需要敷设复杂的布水系统以保障布水均匀,污水和污泥的充分接触。实际工程应用中,传统水解酸化工艺的布水系统复杂,易发生布水管路堵塞,产生短流及沟流,从而导致处理效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一般水解酸化反应器存在的不足,设计一种周边布水折流复合式水解酸化反应器,采用周边布水系统,保证了布水的均匀性;通过设置折流板延长流线,并采用水解酸化菌悬浮与接触生长相结合的复合系统提高了反应器处理效能,减少占地。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反应器包括池体、填料、进水管和出水管等,该反应器是由三级同心圆组成,分成外环反应区、内环反应区和中心反应区。其中:外环反应区靠外侧设置有整流板,将外环反应区分为外侧的整流区和内侧的升流式反应区,在整流区上方即外环反应区周边布置有一圈配水槽,进水管接入配水槽,配水槽槽底连通下方的整流区,整流板底部与升流式反应区连通;在外环反应区、内环反应区以及中心反应区之间,设置折流板,使水依次折流进入内环和中心反应区;在中心反应区上部设置流出槽,连接出水管;在外环反应区、内环反应区和中心反应区底部均布置有悬浮污泥床,下设泥斗及排泥管,中部设有半软性组合填料。
处理过程:污水先进入外环反应区周边的配水槽,通过其槽底均匀开设的布水孔,使污水均匀流入下部的整流区,经整流消能后,流入反应区,依次折流通过外环、内环及中心反应区,最后经中心区上部的出流槽收集后,通过出水管将水排出。升流式反应区同时具有UASB和AF的特点,污水从反应器底部进入,首先向上流经污泥床的悬浮污泥层,然后,流经设有半软性填料的反应区中部,在无专门的搅拌设施的条件下,进一步强化微生物与基质接触,并通过折流方式延长了反应流程,最大限度地强化截留、吸附及微生物代谢作用,将大分子的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的有机物并对污水中有机物污染物进行一定程度的降解。
此外,各反应区底部设置泥斗贮泥,并定期开启排泥阀排泥。
上述反应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周边布水,均匀稳定,不堵塞
本反应器采用周边进水的配水方式,在外环反应器周边布置布水槽,使配水更加均匀,再经过在整流区内整流消能,通过整流板底部的布水孔流出,这样无需复杂的管道布水系统,也无布水系统堵塞之忧,使布水系统更加稳定。
2.水流折流流行,增加了反应流程
在反应器内设置折流板,污水依次折流穿过外环、内环及中心反应区,延长了流线,反应器内每一环内水流趋于完全混合,而整体趋于推流流态,提高了容积利用率,提高了系统的处理效能。
3.构建微生物复合生长系统,提高了处理效能及抗冲击负荷能力
在每个反应区内设置由悬浮污泥床和半软性填料组成的复合式系统,强化了污泥与基质接触,使反应器内维持着较高的悬浮污泥浓度,进一步增大了系统内微生物量,提高了反应器处理效能及抗冲击负荷能力。
4.工艺占地少、投资低、管理方便
该处理设备将水解酸化、污泥减量、沉淀等工艺单元集成为一体化处理设备,利用反应器共壁,大大减少了一次性投资及占地。进出水连续流,具有操作管理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水解酸化反应器的平面结构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2,本反应器具有池体1,进水管2及排水管3等。池体1采用圆形池体,由三级同心圆组成,将池体内部分为外环反应区5、内环反应区6和中心反应区7。外环反应区5由整流板13分为两个子反应区:整流区14和升流式反应区15。整流区14上部有配水槽4,槽底均匀地开设过水孔,供均匀布水用。整流板13底部设过水孔使整流区14和外环升流式反应区15连通。外环反应区、内环反应区以及中心反应区之间设置折流板9,各区通过折流板9底部开设的过水孔连通,污水在各个反应区内折流前进,流入中心反应区7。中心反应区7的上部设流出槽8,出水由出水管3排出。同时在外环、内环和中心沉淀区的底部做下凹结构,形成泥斗16,并接有排泥管12。各反应区的底部均设有悬浮污泥床11,中部内设半软性组合填料10,上部为清水区。
主要技术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118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马达过载保护结构
- 下一篇:发动机燃烧室电热点火面式助燃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