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穿刺引流包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99089.2 | 申请日: | 2006-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730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022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穿刺 引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上的穿刺引流包,它在临床医疗中用于进行腹腔、胸腔、器官等中的各种积液、囊肿、脓肿等的穿刺引流。
背景技术
临床工作中常见多种体内积聚液体需要引流,如腹腔积液、腹水、腹腔脓肿,肝脏、肾脏囊肿、脓肿、血肿,胸腔积液、积脓等。以往开展穿刺的常用方法是医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器械,工作量大,穿刺器械规格不统一,穿刺操作不规范,对患者创伤大,痛苦大,置管后需要缝线固定引流管以防脱落,引流效果不佳等弊端。穿刺手术后患者生活不方便,容易出现感染、出血、引流管脱落等各种并发症。因此,设计一种规格统一、简便实用的引流装置可以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保持操作的规范性,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增加简便性。
目前还没有简便、实用、操作简便,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专用穿刺引流装置在临床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穿刺引流包。它是一种操作简便、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穿刺引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穿刺引流包,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穿刺针管1,固定穿刺针管1的手柄2、引流管3、用于固定引流管3的固定膜6,所述引流管3的一端通入穿刺针管1内,另一端通过双向卡4连接引流袋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穿刺针管1外有保护套7,所述保护套7套在手柄2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袋5上有排泄口5-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上端开有小孔3-1,下端有连接口3-2(喇叭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膜6上对称分布有二条槽6-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手柄2为二个翼片2-4和二个柱体2-3和突块2-1,所述突块2-1连接翼片2-4和柱体2-3,所述突块2-1中部有通孔2-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突块2-1上有内空的突形柱2-11。
本实用新型穿刺引流包具有如下优点:①进行各种穿刺引流是临床医疗中的常见操作,在普通外科、消化内科、肾脏内科、血液内科、胸外科、传染科等多种科室广泛应用。②大大简便操作者的工作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③结构简单、设计合理。④本产品为一次性用品,使用卫生、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穿刺引流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穿刺引流包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穿刺引流包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穿刺引流包手柄固定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穿刺引流包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的容易理解。
本实用新型穿刺引流包,它包括穿刺针管1,固定穿刺针管1的手柄2、引流管3、用于固定引流管3的固定膜6,所述引流管3的一端通入穿刺针管1内,另一端通过双向卡4连接引流袋5;穿刺针管1外有保护套7,所述保护套7套在手柄2上,引流袋5上有排泄口5-1(如图1所示)。引流管上端开有小孔3-1,下端有喇叭形连接口3-2(如图2所示)。固定膜6上对称分布有二条槽6-1(如图4所示)。手柄2为二个翼片2-4和二个柱体2-3和突块2-1,所述突块2-1连接翼片2-4和柱体2-3,所述突块2-1中部有通孔2-2;突块2-1上有内空的突形柱2-11(如图书1、图3所示)。
使用时,将手握住手柄2,将穿刺针管1插入需排液的器官内,将引流管3通过穿刺针管1导入人体内,拔出穿刺针管1及手柄2,连接好引流袋,用固定膜6(使用固定膜时,将二条槽之间的固定膜上翻,将引流管3固定在二条槽之间的固定膜上,这样比较牢固)将引流管3在固定人体上,从而实现穿刺引流。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若干的改变或变形,这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990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