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吊锭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76988.0 | 申请日: | 2006-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69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锋;张要民;吴凯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市长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7/04 | 分类号: | D01H7/04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唐纫兰 |
地址: | 214407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吊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织行业用吊锭,应用在各种细纱机悬锭粗纱架上,适配各种型号粗纱管纺纱。属纺织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吊锭在粗纱架上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依靠支片的伸出和收入来更换粗纱;二是依靠吊锭适当而稳定的牵引力来保证粗纱在纺纱过程中的正常旋转。如牵引力过大会使粗纱产生意外牵伸,牵引力过小会使粗纱退绕过快而落纱。
现有的吊锭一般为DD2型和DD5型两种结构形式:
DD2型吊锭一般由吊锭壳、置于吊锭壳内的支片、套装在吊锭壳上的支撑圈、置于吊锭壳内的带动支片作上下运动的动齿、静齿机构、装置在吊锭壳上部的钢球碗以及置于钢球碗顶部的球面螺钉、锥环、保持架、阻尼垫片等组成。这种形式的吊锭其支片是靠吊锭壳内部的动齿、静齿机构带动作上下运动,上位时支片收入,下位时支片伸出。在上下运动过程中动齿处于自由状态难以完全控制,所以偶尔会产生失灵现象,从而影响粗纱的正常更换。吊锭牵引力由工人手工调试,难以保证所有吊锭牵引力完全一致。
DD2型吊锭一般由吊锭壳、置于吊锭壳内的支片、拔叉和套装在吊锭壳上的托座、装置在吊锭壳上部的钢球碗以及置于钢球碗顶面的球面螺钉、锥环、保持架、阻尼垫片等组成。这种吊锭牵引力形式和DD2相同,其动作形式为:由托座带动拔叉作上下运动,拔叉每一动作循环带动六角形支片旋转90°,支片每旋转90°便改变一次收入或伸出的状态。这种吊锭因其支片和拔叉用塑料制作,又需频繁动作,所以长时间使用后拔叉和支片会产生磨损,严重的会影响动作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支片动作稳定可靠、牵引力稳定的纺纱用吊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吊锭,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吊锭壳、机芯、支片、支撑圈、销、棘轮、棘爪、球面螺钉、弹簧、弹簧盖、保持架、锥环、钢球碗、钢球、吊锭帽、阻尼压簧、阻尼垫片、螺母、垫圈、螺母和垫圈;
所述机芯竖向插置于吊锭壳内,支片上端销接于机芯下部,支撑圈套置于吊锭壳外,销横向插置于吊锭壳下端,棘轮销接于机芯内中间,与棘爪相配合,弹簧下部套置于机芯顶端,弹簧盖压置于弹簧顶端,并嵌置于吊锭壳内腔顶端;
所述吊锭帽和钢球碗上、下吊装于球面螺钉上,吊锭帽空套于钢球碗外,保持架和锥环上、下套置于钢球碗内顶面下方的球面螺钉上,钢球嵌置于锥环与钢球碗内壁之间,阻尼垫片套置于钢球碗外顶端,阻尼压簧置于吊锭帽内顶面与阻尼垫片之间,螺母、垫圈、螺母和垫圈自上至下套置于吊锭帽上方的球面螺钉上;
所述吊锭壳顶端插接于钢球碗内腔。
本实用新型吊锭,所述吊锭壳顶壁与钢球碗内壁以及弹簧盖之间用销横向销接。
牵引力由吊锭帽压住阻尼压簧对阻尼垫片产生一个固定的压力,使阻尼垫圈和钢球碗之间产生阻尼力。吊锭帽固定在球面螺钉的定位上,所以吊锭帽和阻尼垫片的距离得以保证,阻尼压簧就有一个固定的变形长度,所以吊锭间的牵引力误差就缩小了。支片动作由棘轮、棘爪机构来实现。棘轮装在机芯上,机芯由支撑圈推动带动机芯作上下运动,棘爪为一弹簧钢片,棘爪固定在机芯旁的吊锭壳上,当机芯作上下运动时会撑动棘轮,使棘轮旋转过90°,机芯作上位、下位交替循环动作,上位时支片收入,下位时支片伸出。动作的可靠性由棘轮、棘爪机构保证,棘轮由弹簧钢片式棘爪压住保证其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此种传动机构可靠耐用且消除了动作误差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吊锭与原有吊锭相比其优点为:动作精准、牵引力适当、可靠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吊锭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吊锭应用于环锭细纱机上的总装图。
图中:吊锭壳1、支撑圈2、支片3、机芯4、棘轮5、钢球碗6、弹簧盖7、锥环8、保持架9、吊锭帽10、阻尼垫片11、垫圈12、螺母13、垫圈14、六角垫圈15、阻尼压簧16、球面螺钉17、弹簧18、圆柱销19、棘爪20、圆柱销21、螺母22、钢球23、销24、25。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市长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市长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769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