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箱或柜式计量装置门禁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76399.2 | 申请日: | 2006-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064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丁玉江;胡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玉江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爱芳 |
地址: | 221000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计量 装置 门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时在线门禁监测报警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箱或柜式计量装置用门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其它场合的门禁装置比较常见,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应用于计量装置(箱或者柜)上的门禁系统。而现在社会条件下的用电环境急需一种可以实时监测计量装置门被开启的实时在线监测系统,以实时监控计量装置的运行状况,达到抑制窃电行为,防范窃电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箱或柜式计量装置用门禁系统,通过安装于计量装置门内一侧的小行程触点开关与第三路遥信回路形成一个闭合的电气回路,生成触发脉冲信号,上传单片机系统,报警启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箱或柜式计量装置门禁系统,包括安装在计量装置门的开门侧的门禁触发装置、与门禁触发装置连接的单片机第三路遥信回路、单片机监测RTU、GPRS通讯模块、报警语音系统、主机服务器、MIS系统和远程终端PDA;门禁触发装置是有一对常开触点和一对常闭触点的小行程触点开关;第三路遥信回路由一个光电耦合器和连接在其输入端的压敏电阻R1与熔丝RD组成的过电压与过电流保护组成;小行程触点开关的常闭触点J1、J3连接第三路遥信回路的J6、J5接入端;在计量装置的门处于关闭状态时,J1、J3是分开状态,第三路遥信回路无触发信号,当计量装置的门处于非法开启状态时,J1、J3闭合,与第三路遥信回路形成闭合的电气回路,触发一个报警脉冲信号,上传单片机系统,启动报警。主站接收到报警信号的同时也将接收到的报警信号传送到客服热线值长工作站,如果在主站接到报警信号在规定的时间内仍然没有处理,将报警信号下发稽查人员的手持PDA终端、手机或其它通信设备;与此同时,计量装置本地如果没有主站下发的语音解除命令,则同时启动本地语音报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以随时报告计量装置的开启信息,实现窃电信息的早期予警与快速稽查。
附图说明
图1是监测系统构成图
图2是系统原理方框图
图3是小行程触点开关电气回路图
图4是单片机第三路遥信回路电气回路图
图5是小行程触点开关在计量装置内的位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箱或柜式计量装置门禁系统,包括安装在计量装置门的开门侧的门禁触发装置,单片机门禁遥信回路,单片机监测RTU,GPRS通讯模块,报警语音系统,主机服务器,MIS系统和远程终端PDA;
如图3所示,安装在计量装置门的开门内侧小行程触点开关是工程中已经使用的小行程触点开关。它有两个常开触点J2与J4为备用触点,两个常闭触点J1与J3接入单片机系统的遥信回路的接入电路。如图4所示,第三路遥信回路由一个光电耦合器和连接在其输入端的压敏电阻R1与熔丝RD组成的过电压与过电流保护组成;熔丝RD为0.1A的电流熔丝。语音报警为三层报警设置;小行程触点开关的常闭触点J1、J3连接第三路遥信回路的J6、J5接入端;在计量装置的门处于正常关闭状态时,小行程触点开关的触点J1与J3是分开状态,单片机的第三路遥信回路没有触发信号,属于休眠状态;当计量装置的门被非法开启时,则J1与J3处于闭合状态,与“第三路特殊”遥信回路形成一个闭合的电气回路,触发一个报警信号,上传单片机系统,报警启动。
主站接收到报警信号的同时也将接收到的报警信号传送到95598客服热线值长工作站,如果在主站接到报警信号5分钟仍然没有处理,则自动启动报警信号下传功能,将报警信号下发稽查人员的手持PDA终端、手机或其它通信设备;与此同时,计量装置本地如果没有主站下发的语音解除命令,则同时启动本地语音报警。
单片机第三路遥信回路不同于一般的单片机遥信回路,其电气回路中加入了过电压与过电流保护,电气回路中加入了一个0.1A的电流熔丝保护与一个压敏电阻构成的过电压保护;在出现人为的接入高电压、大电流或者遭受雷击时避免此遥信回路遭受大的损伤或破坏,以达到快速修复或者自动恢复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玉江,未经丁玉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763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