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插入式润滑站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75277.1 | 申请日: | 2006-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65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蔡永林;潘和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永林 |
主分类号: | F16N9/00 | 分类号: | F16N9/00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友福 |
地址: | 325000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入 润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各类工业设备润滑系统的润滑站。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各类机械设备的润滑油脂供应装置,种类较多,其形式大多采用加油泵将润滑油脂从成品油桶中加入到润滑泵的储油桶中,润滑油脂再经润滑泵的动力推进,再进入油管、分配器和换向阀等管路,以满足各类机械设备对润滑油脂的需求。采用此类润滑泵装置,需要占用的空间大,成本高,而且需要采用二个电机,增加能源消耗,而且要实现联动,会增加控制系统的复杂性,易出故障,操作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成本低、操作方便的插入式润滑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插入式润滑站,包括电机、传动机构、油泵、换向阀和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设有一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支架和升降台;升降台上端面设有一油路板,油路板设有回油出口并联接有油泵出油管、压力油管和回油管,油路板内设有油路分别将油泵出油管与压力油管连通、回油管与回油出口连通;升降台向下设有一固定管,油泵安装于固定管的下端,传动机构固定于油路板上端面,传动机构穿过油路板至固定管下端与油泵传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结果是:本实用新型插入式润滑站设有升降机构,升降台和与传动机构、油泵联接成为一个可上下移动的整体,使用时直接插入市售成品油桶中,可节省加油用的电机、油泵和输油管等零部件,占用空间少,使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成本低、操作方便的特点。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剖面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入式润滑站,包括电机1、传动机构2、油泵3、换向阀4和机架5。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在于将现有技术中的加油泵与润滑泵合为一起,巧妙地利用市售成品油桶做为加油桶,减少了空间。成品油桶52通过定位块53固定于底板50。为了实现油泵3能方便地插入成品油桶52中,在机架5上设有一升降机构51,升降机构51包括支架511和升降台512;升降台512包括比市售成品油桶直径稍大一些的带有向下折边的圆盘和活动架,活动架与导柱514、齿条515联接。升降台512的圆盘上端面设有一油路板513,油路板513设有回油出口并联接有油泵出油管32、柔性油管42(分为压力油管和回油管,连接于油路板513与换向阀4之间),油路板内设有油路分别将油泵出油管32与压力油管连通、回油管与回油出口连通。油路板513的上端面还设有压力表,达到有效监控润滑泵工作的目的。在机架5的底板50上沿竖直方向设有一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可采用手动或电动的,升降机构的传动方式可采用齿轮齿条、蜗轮蜗杆或螺纹传动方式。如图1所示的升降机构为齿轮齿条传动方式,在支架511的上端设有一与沿竖直方向安装的齿条515相配合的齿轮516,并设有竖直方向的齿条孔和导柱孔;齿条515可以为圆形的,也可为方形的,与升降台512及导柱514构成一个活动部件,以实现升降台512及置于其上的电机1、传动机构2和油泵3的升降。手轮517与齿轮516联接,手轮517的旋转动作经齿轮516、齿条515的传递,实现升降台512的升降。为了减少升降台512上升时的阻力,并防止升降台512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坠,在升降台512的活动架侧壁与支架511底部之间设有助力作用的气压支撑杆518;为了更好的可靠性,应在升降台512上增设一锁紧螺钉。升降机构还可采用蜗杆蜗轮传动方式,将手轮517安装于支架511的顶部,与竖直安装的蜗杆联接,手轮517的动力通过手轮(蜗杆)、齿轮(蜗轮亦可与齿条相配,这样的结构节省空间),传递给齿条515,此种传动方式十分地省力,有很好的反向自锁作用,可防止更换油桶时升降台512在自重下的下滑,蜗杆蜗轮传动方式还可采用其它的结构。升降台512设有一垂直向下的固定管519,油泵3安装于固定管519的下端,传动机构2固定于油路板513上端面并从中穿过至固定管519下端构成电机1与油泵3的联动。传动机构2通过联轴器21与油泵3联接。油泵3包括泵体30、搅拌桨31和油泵出油管32,油泵出油管32联接于泵体30出油口和油路板513之间。本实用新型采用双柱塞式油泵,以提高油泵3的排量。因润滑脂的粘度较高,流动性差,传统技术中的润滑泵结构是油泵处于储油桶的下端,吸油口朝上,润滑脂在重力作用下,比较容易进入油泵的吸油口。本实用新型因采用了插入式,油泵从油桶的上端插入润滑油脂中,因油泵的吸油口朝下,在吸油方面比传统技术稍微差一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在油泵泵体30的下端设有一搅拌桨31,搅拌桨3 1的桨片位于油泵泵体30的下端,搅拌桨31通过轴承固定联接于油泵泵体30的外壳,油泵3通过内齿轮传动将动力传至搅拌桨31,搅拌桨31的桨片方向与其运动方向有关,必须让搅拌桨31产生向上的推动力,将润滑油脂从油桶底部向油泵底部的吸油口推进,实现油泵3的良好吸油效果,提高油泵3的工作效率。工作中,润滑油脂在搅拌桨31的推动下和油泵柱塞产生的真空吸力下,进入油泵3的吸油口,润滑油脂经泵体30进入油泵出油管32,再经油路板513、柔性油管42进入换向阀4内,换向阀4根据设备的需要进行切换,输送润滑油脂到不同的润滑油路中。柔性油管42分为压力油管和回油管,压力油管用于将油路板中的压力油脂输送到换向阀4的压力腔,回油管用于将换向阀4的回油腔油管输送回油路板513,再经回油出口进入成品油桶52内。本实用新型还设有一电控箱6,在升降台512向下设有一个油位传感器61,油桶内的润滑油脂低于设定位置时,会发出警报信号,提示用户及时更换油桶。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插入式润滑站具有结构紧、成本低、操作方便的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永林,未经蔡永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752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