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载人吊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71446.4 | 申请日: | 2006-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43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曹振邦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振邦 |
主分类号: | B66C1/16 | 分类号: | B66C1/1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225316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载人 吊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篮,尤其是一种用于海上载人的小型吊篮,属于起吊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生产实际中的许多场合,都要运用到吊篮,尤其是需载人吊运时,轻便的吊篮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如在海上工作平台、抗洪救灾的场所、高层建筑救援场所等地方,使用吊篮即安全又可迅速达到转移人员的目的。专利号为01217635.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载人吊篮,其主要适用于海上工作平台上人员转移。该专利的载人吊篮包括底盘、上盘,在底盘与上盘之间连有立柱,底盘的周边间隔栓有编织绳缆,编织绳缆上端汇合后形成环扣,使整个吊篮呈上小下大的锥形。该专利的载人吊篮虽然使用方便,但也有其缺陷,如当该载人吊篮用于海上转移或救助人员时,遇到特殊情况(如绳缆损断)而使载人吊篮不慎落入水中时,该载人吊篮不能自浮而易沉没水下,从而危及吊篮中的人员。另外该专利的载人吊篮在夜间工作时无反光标示功能,使用中起落就位难以清晰辩认,也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载人吊篮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载人吊篮,使之不仅适于方便快速的载人运输作业,而且可以应付载人运输作业中的出现某些意外和特殊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载人运输作业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载人吊篮,包括载重底盘和上盘,载重底盘的周边间隔栓有编织绳缆,编织绳缆向上与上盘的周边间隔穿连并在上端汇合后形成环扣,使整个吊篮呈上小下大的锥形。所述载重底盘和上盘沿其周边还填有浮性材料。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的完善是,所述载重底盘、上盘和编织绳缆的表面还涂有反光材料层。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载人吊篮,除具备在X、Y和Z轴方向上可以较大的自由度任意起吊以外,相比现有的载人吊篮,由于增加了浮性材料和反光材料,因此又能解决载人吊篮在发生意外及在夜间使用时的安全问题,更加有力地保障了海上载人运输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载人吊篮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载人吊篮如图1所示,包括圆环形的载重底盘1和上盘2,载重底盘1和上盘2的周边填有浮性材料3,从载重底盘1的周边间隔栓有编织绳缆4,编织绳缆4相间绕过载重底盘1形成网状,同时编织绳缆4又呈辐射状向上与上盘2的周边间隔穿连并在上端汇合后形成环扣5,环扣5上端绕于圆形吊环6上,吊环6通过吊缆7与顶吊环8相连结,在载重底盘1、上盘2及编织绳缆4等主要部件的表面都涂有反光材料。使用本实施例的载人吊篮进行海上运送人员时,先将起重机或其它起吊器的吊钩钩入顶吊环8内,进行预吊将吊篮吊至自然展开后,这时需转运的人员先将随身所带物品,通过编织绳缆4间预留的门洞口9存放在吊篮内,随后乘载人员均匀站在载重底盘1周边上,手抓紧编织绳缆4,然后吊机起吊运转,即可顺利完成载人作业的运输任务。当本实施例的载人吊篮使用中不慎落入水中时,人员在网状吊篮内同时抓紧编织绳缆4,而此时的载人吊篮在浮性材料3的浮力作用下浮于水面上,这样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对落水吊篮里的人员进行施救。另外如果是在夜间使用载人吊篮时而落水,则由于吊篮上大面积反光材料可在光照射下产生反光,从而有利于对吊篮和吊篮上人员进行快速搜索救援。
实践证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载人吊篮,由于相比现有载人吊篮,通过增加了浮性材料和反光材料,使载人吊篮可以解决在不慎落水及夜间等特殊情况下的安全问题,由此带动了载人吊篮装置的进步。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作为举例说明的上述实施例,结构上可以有其它变形。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振邦,未经曹振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714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