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冷弯芯棒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8045.7 | 申请日: | 2006-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70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雷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燕达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9/01 | 分类号: | B21D9/01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梅 |
地址: | 201417上海市化***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弯芯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冷弯芯棒涉及一种管材弯曲工艺中的芯棒,尤其是一种冷弯工艺中的芯棒。
背景技术
弯管制造工艺中,涉及对管子的冷弯加工一直以来都是技术上难以攻克的课题,因此在化工管道、空分管道等设备的安装上一直都不能由冷弯管件来代替冲压管件的地位。
芯棒的作用是从管坯内部支撑管壁,其结构不但要满足弯管工艺的要求,而且要求便于制造,便于拆装,这样的芯棒才可应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中。
管道在进行冷弯加工时,在合力作用下会形成近似椭圆形,但一般工艺都只能控制在减薄率16%,椭圆度8%的程度上,无法满足大多数客户需求,也无法迎合加工承压管道生产。
《现代制造工程》2003年第5期的《薄壁管冷弯成型中芯棒的结构分析和设计》中公开了一种对称球窝式单/双球芯棒,其特点是:支撑球中心有联接轴,联接轴上有一球头,嵌入球窝半体的球窝中与之联接,球窝半体固接在芯棒棒体内,利用球窝式结构的对称性,使冷弯加工时管道受力均匀,提高了芯棒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冷弯芯棒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实施,芯头活动角度更大,使减薄率和椭圆度更小的冷弯芯棒。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弯芯棒,包括芯棒、芯棒弯头和固定球芯的固定块,固定块通过螺栓固定在芯棒内,其中,所述的芯棒弯头由芯头和活芯组成,所述芯头通过活芯与固定块连接;所述的活芯一端为球头,嵌入固定块底部中心设置的与之匹配的球窝中,另一端底部中心设有供另一活芯的球头嵌入的球窝,可形成一个多组芯头和活芯组成的连环机构。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芯头的前端具有供活芯在芯头内自由活动的环形活动槽,使芯头的活动角度更大。
所述芯头的中心具有供活芯穿过的通孔,通孔后端设有卡固活芯的凹口或环形凹槽。
所述的活芯后端设有卡位部,活芯从芯头的后端向前套入,卡位部卡固在芯头的凹口或环形凹槽处。
为了便于套接组合,所述的活芯为半体结构,半体对合后球头固定在固定块或另一活芯的球窝内,完成固定块、活芯、芯头的连接。
所述的固定块为半体结构,对合后固定在芯棒内。
所述的芯头为侧面具有弧度的球形,椭球形,腰鼓形中的一种,以配合芯棒完成对管道的冷弯加工。
所述的芯头与芯棒的直径相同,且与被弯管道的内径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芯头活动角度大,减薄率可达12.5%,椭圆度可达3%;
2、活芯与活芯直接联接,结构紧凑,且数量可任意增加或减少;
3、装配工艺简单,各零件间的连接、定位可靠,受力均匀,寿命长;
4、同一规格的芯棒,其芯头与活芯统一规格,便于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冷弯芯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冷弯芯棒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
1-芯棒 11-空腔
2-芯棒弯头
21,21’-芯头 211,211’-环形活动槽
212,212’-通孔 213,213’-环形凹槽
22,22’-活芯 221,221’-球头
222,222’-球窝 223,223’-卡位部
3-固定块 31-球窝
4-螺栓 5-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冷弯芯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和图2本实用新型冷弯芯棒的组合结构示意图所示,一种冷弯芯棒,包括芯棒1、芯棒弯头2和固定球芯的固定块3,固定块3通过螺栓4固定在芯棒1的空腔11内,其中,所述的芯杆弯头2由两组芯头21,21’和活芯22,22’组成。
所述芯头21,21’通过活芯22,22’与固定块3连接,其中,活芯22一端为球头221,嵌入固定块3底部中心设置的与之匹配的球窝31中,另一端底部中心设有供另一活芯22’的球头221’嵌入的球窝222,而活芯22’同样具有球窝222’,形成一个由活芯串联的连环的可变转的活动机构。
所述芯头21、21’的前端具有供活芯22、22’在芯头21、21’内自由活动的环形活动槽211、211’。可增加弯转的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燕达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燕达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80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