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活性污泥过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7176.3 | 申请日: | 2006-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65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邹伟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斯美市政工程研发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污泥 过滤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中活性污泥过滤装置,该装置用于替代传统二沉池进行活性污泥泥水分离;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多采用活性污泥法,污水经活性污泥曝气池处理后,进入二沉池(SBR池为曝气池进行泥水分离)进行泥水分离,由于受二沉池所能承受的水力负荷和污泥固体负荷的限制,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难以提高,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一般低于4g/l左右,导致曝气池容积增大和二沉池的表面积较大,从而增加了污水处理厂工程投资和占地面积;另外,由于污泥絮体较轻,在水厂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污泥膨胀,会导致污泥从二沉池流失,给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近年来出现采用超滤或微滤膜取代二沉池,由于超滤膜或微滤膜单位面积水通量相对较低,从而处理单位污水量的膜装置表面积大,膜运行时阻力较大,膜运行时阻力最高可达5-8m,导致运行能耗高,需要定期的化学清洗才能有效恢复水通量。膜组件费用较高,导致膜处理装置工程投资比传统处理技术明显增大,从而使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如何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替代传统的二沉池,以增加曝气池的污泥浓度,有利于减少曝气池的容积和占地面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发明内容:
为克服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二沉池负荷低,污泥容易流失、占地面积大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活性污泥过滤装置,该装置用于替代传统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可有效防止活性污泥流失,从而提高曝气池内污泥浓度,克服现有二沉池的一些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过滤装置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过滤单元,过滤单元由过滤网、透水支撑层、穿孔集水管支架、汇水管、空气释放管组成,在过滤单元之间设置冲洗用空气穿孔管,同时设置滤网反冲洗水管,其特征在于:每个过滤单元为平板状,外部采用不锈钢或滤布滤网包裹,过滤网孔径为10~200μm,滤网间采用透水支撑层,四周支架采用穿孔集水管,在滤网表面上形成活性污泥生物膜过滤层进行过滤,水经过过滤层过滤后由透水支撑层再进入四周集水管,集水管汇集至汇水管由过滤器出水管排放,在过滤单元上部设置空气释放管,过滤器采用周期运行,过滤器运行一段时间后,滤网表面污泥累积,滤层阻力增大和水通量降低,此时需要对过滤器反冲洗,反冲洗方法是利用在过滤单元之间穿孔管的反冲洗空气对滤网表面进行擦洗,同时通过集水管反向用水对滤网进行冲洗,以恢复过滤器的过滤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活性污泥过滤器使污泥截留在曝气池内,从而使曝气池内污泥浓度比常规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内污泥浓度大大提高,可大大减少池容积和占地面积,节约工程造价,不存在传统活性污泥处理厂运行过程中的污泥膨胀和二沉池污泥流失问题,由于过滤器滤网孔径较大,过滤器的阻力在0.5m以下,单位滤网面积水通量可达到1001/h.m2以上,适用于高浓度活性污泥过滤,该过滤器除水通量大、过滤阻力低外,由于采用不锈钢或滤布滤网过滤,过滤装置的费用大大降低,有效节约工程投资和降低运行费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平面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剖视图
图中1过滤单元 2过滤网 3透水支撑层 4穿孔集水支架
5汇水管 6出水管 7反冲洗水管 8空气释放管
9穿孔管 10过滤器池体 11过滤单元支架 12混合液进入管
13污泥回流管 14曝气池 15曝气管 16剩余污泥排放管
17剩余污泥排放管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中,曝气池内活性污泥由混合液进入管(12)进入过滤器池体(10),过滤器池体(10)内根据处理流量设置一定数量的过滤单元(1),过滤单元(1)采用支架(11)支撑,过滤单元(1)外侧为不锈钢或滤布滤网(2),滤网平均孔径为10~200μm,过滤单元(1)为平板状,过滤网(2)内设有透水支撑层(3)和穿孔集水支架(4),在过滤单元(1)之间设有空气穿孔管(9),每个过滤单元下部连接到汇水管(5),汇水管(5)与出水管(6)和反洗水管(7)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斯美市政工程研发中心,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斯美市政工程研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71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层金属复合线
- 下一篇:内、外锁紧的升降式桌、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