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将液体输入血管的输液留置管或导管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7024.3 | 申请日: | 2006-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39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沈路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圣美申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M25/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章鸣玉;蔡海淳 |
地址: | 201318上海市南汇区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液体 输入 血管 输液 留置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将液体介质输入至人体内的器械。
背景技术
静脉输液(俗称输液)是目前临床抢救、治疗病人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最常用的输液方法是将刚性(金属)针头穿入静脉进行注射,注射完毕后再将针头拔出。这对于一天需要输液数次的患者而言,每注射一次,即要忍受至少一次的针刺痛苦,这无疑给患者添加了精神上的负担和肉体上的痛苦。
同时,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和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出于治疗的需要,对于某些特殊疾病的患者,已经出现了低剂量、长时间的注射供药/治疗方式。对于这类患者,刚性针头长时间地滞留在静脉血管中,极容易因刚性针头发生移动或窜动而导致针尖划破或退出血管,使得注射/治疗液体不再流入血管而被注入血管周围的生理组织间隙,引起组织生理水肿,此亦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
公告日为1994年5月4日,公告号为CN2163653Y的中国专利“一次性输液针头”,采用一种比较柔软的针套,套在一个实芯的刚性针芯上,构成输液针头,血管穿刺时针芯、针套一并被刺入静脉血管,输液时拔出针芯使针套留在静脉血管内,接上输液管即可进行输液。由于其采用了柔软的材料(无毒塑料)作为输液针管使用,解决了患者输液过程中由于针头移动/窜动而刺破血管、造成皮下出血的问题,避免了短时间内多次输液时需要多次针刺之状况的发生。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由于软质针套前端之端部为一个与软管纵向轴线或纵向管壁成90°夹角的平面(具体可参见公开号为CN1468637A的中国专利发明专利申请公开文本中附图3所示),且由于构成针套的材质之刚性较小,在血管穿刺过程中阻力较大,给操作带来困难,遇到一次穿刺不成功需要二次或多次穿刺的情况时,针套前端会形成向外扩张(涨开)的“喇叭口”形状,严重时针套前端甚至会产生开裂现象,导致穿刺操作无法继续进行,必须更换新的套件才能重新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将液体输入血管的输液留置管或导管,其既能满足长时间静脉注射留置的需要,又能适应多次穿刺的需要,易于进行静脉穿刺操作,且可将对血管的损伤程度减少到最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将液体输入血管的输液留置管或导管,包括套在具有楔状尖端部之金属导引针上的软质留置管或导管,其特征是:所述之软质留置管或导管的端部与软质留置管或导管的纵向轴线或纵向管壁之间的夹角小于90°。
其优选方案为软质留置管或导管的端部与金属导引针的楔状尖端部平行。
进一步的,在所述软质留置管或导管端部的前端管壁设置倒角结构。
更进一步的,其软质留置管或导管之端部与其外壁的接合部圆滑过渡结合。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采用软质留置管或导管前端端部与金属导引针之楔状尖端部夹角相同的结构形式,减少了血管穿刺过程中的阻力,防止了“喇叭口”的形成,能满足多次穿刺的需要;
2.留置管或导管前端之端部与其外侧管壁的接合部采用圆滑过渡的结合方式,进一步减少了其穿刺阻力,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增加了可成功穿刺的次数,将对血管的损伤程度减少到了最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针头,1-1为金属导引针之楔状尖端部,2为软质留置管或导管,3为软质留置管或导管之前端端部,4为倒角,5和6为软质留置管或导管前端端部与其外侧管壁的接合部,α为软质留置管或导管端部与其管壁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本技术方案包括套在具有楔状尖端部1-1之金属导引针1上的软质留置管或导管2,留置管或导管的端部3与其纵向轴线或纵向管壁之间的夹角α小于90°。
进一步的,软质留置管或导管的端部3与金属导引针的楔状尖端部1-1平行。
软质留置管或导管前端之端部的纵向剖面采用非平面的楔形状结构,有助于减少软质留置管或导管的穿刺和行进阻力。
图2中,在软质留置管或导管端部3的前端管壁设置倒角结构4,以进一步减小其穿刺阻力。
其余同图1。
图3中,软质留置管或导管端部3与其外壁的接合部5和6圆滑过渡结合。
接合部分采用圆滑过渡结构,亦可减少软质留置管或导管的穿刺和行进阻力,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增加了可成功穿刺的次数,还可将对血管的损伤程度减少到最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圣美申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圣美申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70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