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解抛光腐蚀仪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4173.4 | 申请日: | 2006-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11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章利球 | 申请(专利权)人: | 耐博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F3/00 | 分类号: | C25F3/00;C25F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宝根 |
地址: | 200237上海市徐***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 抛光 腐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解抛光仪,尤其是一种用金相试样的电解抛光和腐蚀,同时也可用于金属工件的表面的抛光仪器。
背景技术
电解抛光腐蚀仪一般用于两个方面:
1、一般在金属材料金相制样粗抛光之后进行电解抛光,主要目的是溶解前道粗磨工序留下的划痕,以得到镜面或接近镜面的表面;
2、在金属材料精抛之后进行电解腐蚀,主要目的是进行电化学腐蚀,以便在显微镜下进行内部组织观察。
目前,使用的电解抛光仪普遍较简单,由一个直流电源和一个容器组成,存在的主要缺点:
1.通常工作电压低,无法满足某些样品的较高工作电压要求;
2.无法以固定电流大小的方式工作;
3.电解液的温度无法调节或控制,温度太高,对有些电解液,有可能会造成危险;
4.样品的电解面积无法控制;
5.电解时间由人为控制,不方便及不准确。
6.腐蚀程度无法控制,重复性差,一旦样品电解腐蚀不理想,就得重复前一道工序,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要解决现有电解抛光装置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解抛光腐蚀仪,该仪器能快速而有效地對金属材料进行电解抛光和腐蚀,具有重复性好,操作控制方便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解抛光腐蚀仪,包括直流电源部分,腐蚀器,控温系统。
直流电源恒定输出预设电压和恒定输出电流给腐蚀器,以及输出电路中设置电流过载保护器,用于腐蚀器在工作过程中保持有恒定的电压和电流;
直流电源中设有时间继电器,用于样品电解时间到达设定时间后,关闭电流、电压的输出,同时蜂鸣器提醒。
腐蚀器包括:
1.电极:阴极由不锈钢板或纯铜板材料制成,并与支杆相连接,支杆在穿过支撑板后与支撑板可调连接,用于阳极、阴极之间的距离调节;阳极为样品,并通过支杆上的压板压紧在样品罩上;
2.样品罩:由耐蚀、绝缘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中间开有用于控制样品抛光面积的孔;样品罩孔的直径可从1mm到40mm。
3.搅拌器:是磁力搅拌器,其中搅拌器中的搅拌子位于容器中,搅拌子外面包裹有耐蚀。
控温系统由加热控制单元和冷却盘管组成,并与腐蚀器相连接,其中,加热控制单元包括插入腐蚀液体中的加热器件或在腐蚀液体外的加热器件,以及温度传感器和控温装置。
直流电源的输出信号经电压、电流数据处理单元中的电流、电压功能转换模块,将输出电压、输出电流数据输入到无纸记录仪,无纸记录仪将采集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和电解液的温度工作参数和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用于计算机实时显示电压、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以及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存档、打印处理。
样品罩孔的直径为1mm至4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电解液温度恒定;
(2)样品腐蚀面积可调节或控制;
(3)样品可固定腐蚀且可通过调整样品与电解液的距离控制样品的腐蚀程度;
(4)具有腐蚀设定时间提醒功能;
(5)具有冷却装置,保证工作温度不变,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安全性;
(6)具有搅拌装置,保证电解液温度均匀;
(7)可实现恒定电压、恒定电流方式工作;
(8)可控制样品的电解电流密度。
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快速而有效地對金属材料进行电解抛光和腐蚀,具有重复性好,操作控制方便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框图;
图2是腐蚀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电解抛光腐蚀仪,包括直流电源部分,腐蚀器8,控温系统,电压、电流数据处理单元(电流、电压变送模块),无纸记录仪,计算机。直流电源输出端接腐蚀器8的输入端,腐蚀器8与控温系统相连接。
其中,直流电源部分:直流电源通过变压器、整流等电器件得到,也可采用开关电源;在设定恒定输出电压电流和设定恒定输出电压之间切换时,可用转换开关实现;工作时间控制用时间继电器实现,用蜂鸣器提醒倒计时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耐博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耐博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41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直接连接软管的进气管
- 下一篇:低噪音汽车V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