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片式热交换器固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36484.6 | 申请日: | 200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38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李越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9/26 | 分类号: | F28F9/26;F28F1/3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世平 |
地址: | 621000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片 热交换器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的固定装置,尤其是一种空调器领域的管片式热交换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管片式热交换器在家用空调中应用普遍,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一般包括U型传热管、翅片、翅片端板、进口管路组件、弯头以及出口管路组件等构成,由于家用空调冷凝器需要进行L型折弯,换热器前后两排需要分开,当空调工作时会产生振动,为防止两排换热器之间相互摩擦、碰撞等产生异常噪声,两排换热器之间一般在两端采用翅片端板与底板等结构件通过螺钉进行固定连接,如果前后两排换热器长度不一致如图1所示,则前排换热器可以按前面所述方法固定,后排另外一端多采用U型固定片或电机支架伸出端将后排换热器和前排换热器压紧方法固定。但如果使用U型固定片和电机支架的方式来固定热交换器,存在以下的缺点:
1、遮挡部分换热面积,空气无法流通,影响换热器换热效果;
2、翅片厚度由于非常薄,一般在0.1mm左右,则固定效果受到影响,两排换热器之间以及和固定片之间会存在相对运动,且在转运过程中容易引起翅片倒片等弯曲变形,既影响换热效果又不美观,在空调运行过程中有出现异常噪声可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热交换器的换热效果好,有效控制前后两排换热器的相对运动的管片式热交换器的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管片式热交换器固定装置,包括后排U型传热管、前排U型传热管、翅片、翅片间隙和固定前后排U型传热管的翅片端板,在翅片之间有翅片间隙,在翅片间隙处设置有连接装置把后排U型传热管与前排U型传热管连接在一起。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方案,进一步的是连接装置最好采用卡子连接,而卡子的大小与形状与U型传热管的大小和形状相适配。
更进一步的是,卡子采用弹性材料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翅片间隙处用连接装置把前后两排U型传热管连接在一起,这样使得前后两排U型传热管在空调器工作的时候不会因空调器的震动而发生相对运动,而且增加了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并且解决了生产运转过程中由于翅片上的压紧装置而引起的翅片倒片等弯曲变形现象。利用和U型传热管的大小和形状相适配的卡子则可以加强前后两排U型传热管连接的可靠性,而卡子采用弹性材料制作更便于拆卸和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热交换器以及其固定方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卡子固定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后排U型传热管1、翅片2、U型固定片3、翅片端板4、进口管路组件5、弯头6、出口管路组件7、电机支架8、卡子9、前排U型传热管10、翘片间隙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管片式热交换器的固定装置,包括后排U型传热管1、前排U型传热管10、翅片2、固定前后排U型传热管的翅片端板4,在翅片2之间有翅片间隙11,在翅片间隙11处设置有连接装置将后排U型传热管1与前排U型传热管10连接在一起。这样使得前后两排U型传热管在空调器工作的时候不会因空调器的震动而发生相对运动,而且增加了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并且解决了在运转过程中由于翅片上的压紧装置而引起的翅片倒片等弯曲变形现象。
为了增强连接装置的连接可靠性,连接装置采用卡子的形式,而卡子9的大小与形状与前后排U型传热管的大小和形状相适配。这样就能更加可靠地把前后两排换热器连接在一起,控制换热器的相对运动和翅片6的倒片等弯曲变形,减少对换热器流通面积影响,并能根据U型传热管的形状配套生产和使用卡子9。为了在安装和拆卸时的方便,卡子5的材料可选用弹性材料制作,例如用弹簧钢丝或塑料制成。当然连接装置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形式,只要能将U型传热管有效地固定起来即可,如可以采用挂钩的形式把前后两排U型传热管连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364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