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森林防护多功能弹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35609.3 | 申请日: | 2006-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23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李佐金;李云峰;裴劲;胡辰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B12/46 | 分类号: | F42B12/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11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森林 防护 多功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防护森林灭火、杀虫、播种的多功能弹。
背景技术
我国林业资源丰富,森林火灾发生几率相对较大,而林业消防部门现有的森林消防器材整体灭火能力相对不足,受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灭火能力相对落后,要改变现状,国家势必投入大量资金来采购各种新型灭火器材,新型林用灭火器材研制工作一直在不断进行。在林用灭火弹这方面,消防部门装备的大多仍是技术含量和安全系数较低的传统型号。目前市场上新出现的林用消防器材种类不少,主要是超细干粉手投式灭火弹和机载空投式灭火弹。手投式灭火弹启动方式分为传统的手动拉环启动。引爆装置为拉爆式或引燃式,由于错误的操作方式容易造成误投或灭火装置无法启动的情况发生。而且单发作用面积小;机载式灭火弹为自启动和撞击启动两种方式,使用时,打开保险装置,从空中投下灭火弹,遇明火超导启动或空投遇撞击瞬间启动,弹内产生大量高压气体,接触火场时,弹内的灭火剂在巨大膨胀力的推动下,向四周飞溅弥漫,扑灭大火。每50公斤的灭火剂能扑灭10平方米的火灾面积。由于火场上空气流复杂,作业时飞机不安全,而且用飞机装载投掷灭火成本昂贵。
森林火灾与其它火灾有很大的不同。森林火灾,火势蔓延迅速,火焰串烧高度1米以上,中心火势温度可达100多度。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崎岖不平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森林交通条件的限制,森林灭火战斗中的消防战士不可能携带大量的灭火剂,面对燃烧的森林,如果用投掷灭火弹或扑打等方式进行灭火,灭火人员靠近火灾现场,危险性大,一旦火灾现场风向改变,灭火人员撤离不及时,伤亡事故难以避免。
2003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十四研究所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山西惠丰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爆炸型灭虫弹及发射系统”,该项技术由灭虫弹和发射系统两部分组成。发射系统将灭虫弹发射到目标地上空,灭虫弹爆炸产生爆轰波抛撒药粉,形成烟云漂浮物,药剂有效成分附着在树叶上达到杀虫目的。该产品最大斜射高度250米,射程70-400米(最大射程500米),弹体爆炸直径40米。
国、内外基本上都采用飞播造林或人工播撒,其缺点是飞播造林仅适用于平原或大面积造林,在小地域或指定的山坡则不使用。在危险的山坡、陡峭的山峦、崎岖的道路,人工播撒存在着不安全等因素。
目前还未见有关能够用于森林灭火、森林杀虫、森林播种综合森林防护弹装置的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成本低、效率高、方便快捷、机动灵活、安全可靠、防治范围大、不污染环境,能够有效解决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地区大面积灭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施药、大面积森林播种等问题,既能构成灭火弹、又能构成灭虫弹,还能用于播种的森林防护多功能弹。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森林防护多功能弹。包括,连接战斗部本体4的引信1、连接在发射尾管9后端连接器7上的闭气环8,装于发射尾管9中的基本药管10和尾翼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战斗部本体4中装有传爆管2、能互换装配的灭火剂或灭虫剂或种子3;后端连接器7装有延时引爆装置6。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作为森林防护系统补充,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灵活轻便,架设快捷。为远距离森林快速灭火、远程森林面积灭虫、森林高效播种提供了灵活机动的轻量化弹种。解决了目前森林灭火效率低、安全性差,飞机灭虫、灭火成本高,手掷灭火弹不安全等问题。播种抛撒面大、播撒快捷安全。统一并能互换装药的灭火弹、灭虫弹、播种弹覆盖面积宽,灭火剂或灭虫剂参与爆炸反应,防治范围大、不污染环境。能够有效弥补地面和飞机防治中存在的不足,解决了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施药、大面积森林播种,大面积灭火问题,单发弹爆炸作用面积大于100平方米。弹重量约10公斤,携带方便。可折叠式尾翼保证了低速弹飞行稳定。利用炮弹进行灭火、灭虫、播种等国内外尚无先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356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