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空排灌管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14650.2 | 申请日: | 2006-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17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 发明(设计)人: | 梁耀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耀德 |
| 主分类号: | A01G25/00 | 分类号: | A01G25/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坚 |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中空 排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灌管,尤其涉及一种中空排灌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排灌管无论是排水还是灌水,都是让水通过分布在管壁的排灌孔,当水份穿过排灌孔时,大多会带动及附有砂泥成份,日积月累下,便会将穿过管壁的排灌孔堵塞,不能再产生排水作用,但如将在管壁的排灌孔直径扩大,就会引致去水管的管体抗压强度减少,导致管体破裂,而且当有大粒体积的砂泥,经由扩大后的排灌孔,来进入管道内时,便会在管道的底部积聚,减少管道的排水面积,甚至于引致堵塞管道。而且当该排灌管用在斜坡时,现存排灌管道的出水位置,有植物落地生根,当植物长大后,便会堵塞了排灌管道的出水口。此种因植物落地生根,引致堵塞现象的产生,主要也是因为在疏水管道的出水位置,有大量砂泥,被水冲积而结聚管道内的底部,如果是冲积至接近管道的出水位置,便会成为植物萌芽生长的温床,当植物枝叶茂盛的长大后,便会堵塞管道的出水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不会引起让泥沙堵塞管道出水口的中空排灌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
这种中空排灌管,包括外管以及开设于外管上的外管排灌孔,在外管管道内还设置有一条主水道,主水道的壁上高于外管排灌孔的位置处设置有若干内壁排灌孔;所述的主水道为一内管,该内壁排灌孔设置于内管壁两侧的内壁上。
所述的内壁排灌孔设置于内管内壁1/2内管高度处;所述的管表面为凹凸相间的内管表面与外管表面。
所述的外管包括不连续的若干段,每段在两端处变小与内管连接。
有益效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从而该实用新型具有下述有益效果:
1.由于排灌管道的外在排灌孔出入口,是设计接近在底部的,当包围管道的泥土充满水份后,便会发现在管道外水份的水平位置高于在管道内接近中央水平位置的内在排灌孔,因此便产生出由两个不同高低水平位置的落差压力,而此落差压力,便会把管道外的水份,被落差压力及渗透力推进入在管道底部的外在排灌孔中,经过内在的排灌孔,再推动至主水道里,再经由主水道,而排流出管道外,从而极不容易发生堵塞的现像。
2.因为在排水过程中,只是利用砂泥的自我过滤作用,落差压力及渗透力将水份,渗进入在管道底部的排灌孔中,所以在排水运作期间,亦不会有冲水压力的产生。因此自然不会带动大量的砂泥颗粒,进入排灌孔道管内,引发堵塞情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
图6为图4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中空排灌管,包括外管1以及开设于外管上的外管排灌孔2,在外管管道内还设置有一条主水道,主水道的壁上高于外管排灌孔的位置处设置有若干内壁排灌孔3。所述的主水道为一内管4,该内壁排灌孔设置于内管壁两侧的内壁上。所述的内壁排灌孔设置于内管内壁1/2内管高度处;所述的管表面为凹凸相间的内管表面与外管表面。
由于排灌管道的外在排灌孔出入口,是设计接近在底部的,当包围管道的泥土充满水份后,便会发现在管道外水份的水平位置高于在管道内接近中央水平位置的内在排灌孔,因此便产生出由两个不同高低水平位置的落差压力,而此落差压力,便会把管道外的水份,被落差压力及渗透力推进入在管道底部的外在排灌孔中,经过内在的排灌孔,再推动至主水道里,再经由主水道,而排流出管道外,从而极不容易发生堵塞的现像。同时因为在排水过程中,只是利用砂泥的自我过滤作用,落差压力及渗透力将水份,渗进入在管道底部的排灌孔中,所以在排水运作期间,亦不会有冲水压力的产生。因此自然不会带动大量的砂泥颗粒,进入排灌孔道管内,引发堵塞情形。
图4、图5、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其与第一种实施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的外管1’包括不连续的若干段,每段在两端处变小与内管4’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耀德,未经梁耀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146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