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塔钟机芯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11915.3 | 申请日: | 200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96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马兴邦;孙建伟;于翠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烟台钟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4C3/14 | 分类号: | G04C3/14;G04B33/00;G04B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1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塔钟 机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时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呈系统进行安装使用,便于自动校准的塔钟机芯。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建筑物上安装的塔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客流量较多的车站、港口、机场、地铁等公共交通场所,塔钟的使用不仅使人们感受到时间显示和报时服务的便利,而且也不断地提醒人们珍惜时间,要不断加快步伐。作为塔钟虽然其外观设计款式有些不同,但其机芯结构的设计基本上是相同的。中国专利号为:00214405.000213810.7 00267284.7 01280139.9号的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中对塔钟机芯的结构设计都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证和改进,使塔钟机芯设计这一技术越来越趋于最好的结构设计。尽管如此,现有的塔钟机芯结构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其一是塔钟机芯的结构设计一直是用一个步进电机驱动减速机构和齿轮传动轮系来带动分钟轴,再由分钟轴上传动轮带动时针轴转动,从而完成时间显示功能,这种设计方案是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常规的设计方法。由于这种一个动力源的整体设计方案始终围绕60∶1的比例进行,因而导致机芯在停歇后又重新起动时所必须进行的拨针及对时就相当繁琐,而且非常耗费时间;其二是塔钟机芯由于没有自动校准功能,因此不能实现联网和远距离控制,特别是对于某一个区域内同时安装数台或数十台塔钟时更不能进行整体统一的校准和控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改进背景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至少二个步进电机驱动,各自独立运行、带有自动校准功能且拨针快速,能达到多方塔钟机芯,实行联网和远距离控制的塔钟机芯。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的:一种塔钟机芯,它是由机芯壳体、步进电机、针轴、光电传感器及相互啮合的齿轮减速机构所组成,其特殊之处是所述的塔钟机芯包括设有至少二个步进电机并通过相互啮合的齿轮减速机构分别与时针轴、分钟轴相连接,针轴的传动轮上各高设一电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的效果和显著的进步,其一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采取至少二个步进电机通过齿轮分别驱动时针轴、分钟轴的设计方案,使塔钟机芯由原来一个整体变成两个各自独立、共同承担功能的设计,从根本上打破了背景技术中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常规的设计方法,倡导并组织实施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克服了塔钟机芯设计这一技术中技术人员始终围绕一个动力源按照60∶1的传动比例去进行常规的时、分、秒的设计方法所存在的技术偏见,不仅使塔钟机芯设计由复杂变为简单,而且走时精度、走时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其二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采取两个步进电机分别通过两套减速轮系带动分针轴、时针轴的技术方案,使塔钟机芯中针轴的转动分别独立设置、独立运行,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只有一个步进电机,机芯轮系传动结构复杂、故障率高,不便于维修的弊病,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塔钟机芯结构简单,故障率少,查找故障原因快捷,维修方便;其三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塔钟机芯采取安装光电传感器反馈信号并输送给控制电路处理器进行处理且由其进行控制,以协调二个步进电机进行运转的技术方案,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塔钟机芯不仅克服了背景技术没有自动校准功能的严重缺陷,而且使拨针时间仅用背景技术方案的十二分之一,从而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其四是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塔钟机芯通过设置光电传感器、输出电路、控制电路传感器等外接线路,可以达到使本区域内若干台塔钟机芯实行联网并实施远距离母钟控制,既保证所有的塔钟协调同步运行,同时又做到省时省力,便于操作和控制,从而克服了背景技术中各个塔钟机芯自行控制,塔钟之间走时报时不一致的弊病。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种塔钟机芯由如下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塔钟机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塔钟机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塔钟机芯的背景技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一种塔钟机芯的具体结构细节和使用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烟台钟表研究所,未经山东烟台钟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119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