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外收发模组无效
申请号: | 200610201009.4 | 申请日: | 2006-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6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陈杰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00 | 分类号: | H04B10/00;H04B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收发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传输模组,尤其涉及一种红外收发模组。
背景技术
由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往电子设备须以电子线路作为讯息的传输,以达到控制与/或数据传输的目的,但却因为其是经由线路作为连接线,故在使用上也受限于连接线而局限在较狭隘的使用范围内,也易因该连接线的缠绕而使用上不甚便利。因此,目前即有开发出以无线传输的架构方式。
先前技术中,一种红外收发模组包括一个发射装置及一个接收装置,该发射装置包括一个发光元件,以该发光元件发出的光作为光讯号,该接收装置接收该光讯号并将其转化为可被其他电子设备识别的电讯号,以此达到无线传输的方式。
但是,由于该发光元件一般采用的是发光二极管,工作时发光二极管的发热量较高,若该热量不能及时有效地被驱散,会影响该发光二极管的正常工作并使其使用寿命下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散热性能较好的红外收发模组。
一种红外收发模组,包括一个发射装置及一个接收装置,其中,该发射装置依次包括多个散热鳍片、至少一个热管、一个薄铜板,及至少一个红外光源,上述两两之间是可热传导地连接。该接收装置包括一个镜筒,位于镜筒内的至少一个镜片,一个与镜筒相配合的底座,及一个与该底座电性连接的感应传感器。该至少一镜片包括一个红外通带滤光膜。
所述的红外收发模组,发射装置的散热鳍片与热管保证了该发射装置工作在正常温度范围内,使其使用寿命提高。接收装置中使用了红外通带滤光膜,使接收准确度有所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外收发模组的一个组成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红外通带滤光膜的一种波长与穿透率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红外收发模组10。该红外收发模组10包括一个发射装置100及一个接收装置200,该发射装置100发出的红外光300由接收装置200接收。
该发射装置100包括多个散热鳍片102、位于该多个散热鳍片102上的至少一个热管104、位于该至少一个热管104上的一个薄铜板106,及位于该薄铜板106上的多个光源108,且上述两两之间是可热传导地连接。该散热鳍片102可由具有散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制成,如铝或其合金。热管104也可由上述材料制成,该热管104内填充有工作流体,如水,及管内壁涂有烧结性的多孔铜粉掺杂碳纳米管的涂层。由于铜及碳纳米管均具有高热传导性能,因此,该热管104的散热效率较高,使热管104与散热鳍片102之间的连接温度可保持在70℃以下。该薄铜板106的一个表面与热管102相连,另一个表面与多个光源108相连,可用于支撑该多个光源108,薄铜板106的厚度范围为大于0毫米,小于3毫米。本实施例中,该多个光源108为砷化铝镓红光发光二极管,该发光二极管可为子弹型或表面黏着型发光二极管。
上述散热鳍片102与热管104之间的连接面、热管104与薄铜板106之间的连接面,及薄铜板106与光源108之间的连接面可分别加入热界面材料,如硅胶等,以进一步加强该发射装置100的散热性能。
该接收装置200包括一个镜筒202,多个镜片204、206、208、210,一个底座212,及多个分隔物214。该多个镜片204、206、208、210间隔设置于镜筒202内,每两个镜片间设置有该分隔物214。该分隔物214由黑色聚合体材料组成,可吸收入射光,避免分隔物214表面的反射光对感应传感器230造成干扰,使成像品质下降。该多个镜片可由玻璃镜片与塑料镜片混合组成,镜片的数目为1~10个,优选为3~4个。本实施例中,该多个镜片的数目为4个,该多个镜片自接收装置的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个第一镜片204、一个第二镜片206、一个第三镜片208、及一个第四镜片210,且该多个镜片是共轴的。其中,该第一镜片204包括一个非球面表面216,一个与该非球面表面216相对的平面218,及一个形成在该平面218上的红外通带滤光膜(Passband Filter)2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2010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源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双归属系统中实现用户数据同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