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劣质重质原料多产化工轻油的加氢裂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69669.9 | 申请日: | 200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01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董建伟;胡志海;熊震霖;李毅;毛以朝;蒋东红;聂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47/10 | 分类号: | C10G47/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劣质 原料 化工 轻油 加氢裂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在存在氢的情况下为获得低沸点的馏分的烃油裂解方法,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由劣质重质原料多产化工轻油的加氢裂化方法。
背景技术
“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三苯”(苯、甲苯、二甲苯)是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用于生产各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三烯”和“三苯”的生产主要源于石油炼制加工过程,前者主要通过烃类蒸汽裂解装置制取,后者则主要由催化重整装置提供。通常,将用作蒸汽裂解制烯烃装置及催化重整装置的原料如石脑油、加氢裂化尾油等称为化工轻油。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原油轻油收率低,化工轻油来源不足成为制约乙烯、芳烃生产增长的重要因素。未来我国乙烯和芳烃需求量的增长幅度将远高于车用燃料和原油加工量的增长速度,经济专家预测,我国化工轻油的需求量2010年约5300万吨,2020年约8400-9000万吨,对应的原油加工量则分别为3亿吨和3.9亿吨,若按照目前化工轻油收率约占原油10%左右计算,国内炼油企业在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能够提供化工轻油3000万吨和3900万吨,化工轻油缺口将分别达到2300万吨和4500万吨。因此,如何在原油加工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由劣质重质原料生产高芳潜重整装置原料、低BMCI值的蒸汽裂解制乙烯原料等优质化工轻油是未来技术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加氢裂化技术是重要的重油轻质化技术之一,但是现有技术主要以生产清洁燃料为主,即将重质馏分油进行加氢裂化,生产得到优质液化气、汽油、煤油、喷气燃料、柴油等清洁燃料。因此开发新的加氢裂化技术,将减压瓦斯油等重质原料尽可能的转化为石脑油、加氢裂化尾油等化工轻油,是解决化工轻油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CN 1022844C公开了一种从蜡油馏分生产蒸汽裂解制乙烯原料的方法。该方法是将蜡油馏分进行溶剂抽提,得到富含芳烃的抽出油和抽余油,抽出油可以作为导热油、燃料油等,价值较低,抽余油经加氢精制后作为蒸汽裂解制乙烯原料。此方法包括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工艺技术,操作复杂,而且溶剂抽出油的产品价值低,而且该方法仅能得到蒸汽裂解制乙烯原料,不能得到催化重整装置原料。
CN 1045462C公开了一种重质馏分油中压加氢裂化方法,该方法采用单段串联一种加氢精制催化剂和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的一次通过流程,可获得高达80体%的转化率,中间馏分油的收率可达40重%以上。但是该方法要求所适于的重质原料中氮含量不大于1500μg/g,而且所得的化工轻油收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由劣质重质原料多产化工轻油的加氢裂化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为:重质原料与氢气混合后依次与加氢精制催化剂和加氢裂化催化剂接触反应而不经中间分离,反应后的流出物进行冷却、分离,所得富氢气体循环使用,所得液体经分馏得到轻石脑油馏分、重石脑油馏分、柴油馏分和尾油馏分;改进之处在于所述的加氢裂化催化剂是一种由沸石与氧化铝复合成型载体负载至少一种第VIII族和至少一种第VIB族的金属组分及有机添加物的催化剂,所述有机添加物选自含氧或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重质原料油选自减压瓦斯油(VGO)、焦化瓦斯油(CGO)和脱沥青油(DAO)中的一种或几种。这类重质馏分油含有较多的硫、氮等杂质,硫含量可达4.0重%,氮含量可达2800μg/g;芳烃含量较高,一般在35~70重%,5%馏出点在300℃左右,干点可高达560℃。
所述的反应条件为:氢分压5.0~18.0MPa,反应温度300~430℃,总体积空速0.1~8.0h-1,氢油体积比300~3000Nm3/m3。
本发明采用原料油一次通过流程,无产品油循环操作。设置加氢精制反应器和加氢裂化反应器两个反应器,反应器均为固定床反应器,二者串联操作,反应器之间不设分离设备。加氢精制催化剂可单段或分床层装填在加氢精制反应器中,加氢裂化催化剂可单段或分床层装填在加氢裂化反应器中。加氢精制催化剂与加氢裂化催化剂的装填体积比为3∶1~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96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有润肤剂的香皂
- 下一篇:冰箱制冷设备制冷蒸发器弯管的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