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生成和数据序列发送、校验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65418.3 | 申请日: | 200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7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 | 分类号: | H04L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学强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冗余 校验码 生成 数据 序列 发送 校验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将数据序列顺序分段,建立与所分数据段同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
B、对首个数据段进行同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的查找,得到r位查找结果;
C、将该查找结果与第二数据段首位起的r位数据进行模二加,并将所得结果取代所述r位数据;
D、将所述数据序列的首个数据段丢弃;
E、重复步骤B至D;直到所述数据序列只剩最后一段时,将该段数据进行相应的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的查找得到循环冗余校验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具体为:
当数据序列能够被等分时,将数据序列顺序等分成n比特数据段,建立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或
当数据序列不能被等分时,将数据序列按n比特为一段顺序分成若干段,将余出的n1比特数据作为最后一段,建立n、n1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E中所述将该段数据进行相应的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的查找得到循环冗余校验码具体为:
当数据序列能够被等分时,将所述n比特数据进行n比特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的查找得到循环冗余校验码;或
当数据序列不能被等分时,将所述n1比特数据进行n1比特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的查找得到循环冗余校验码。
4.如权利要求3的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到所述数据序列只剩最后一段时具体为:直到所述数据序列长度小于等于n比特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A与所述步骤B之间还包括:设置计数器的初始值为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D和步骤E之间还包括:将计数器值加1。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到所述数据序列只剩最后一段时具体为:直到当所述计数器值等于所述数据序列所分的数据段的总数减1时。
8.一种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寄存器用于将存入的数据序列顺序分段;
表项生成单元建立与所述寄存器中数据段同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并将该表项存入查表单元;
所述查表单元对所述寄存器中首个数据段进行同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的查找,并将得到相应的r位查找结果发送至处理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将所述查找结果与第二数据段首位起的r位数据进行模二加,并将所得结果按对应位取代寄存器中所述r位数据;
所述寄存器将所述数据序列的首个数据段溢出;
判断单元对所述寄存器中剩下的数据段总数进行判断,直到所述寄存器中的数据序列只剩最后一段时,所述查表单元将所述寄存器中该段数据进行相应的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的查找,得到循环冗余校验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数据序列不能够被等分时,所述查表单元包括:第一查表单元、第二查表单元;
所述寄存器将存入的数据序列按n比特为一段顺序分成若干段,将余出的n1比特数据作为最后一段,
所述表项生成单元建立与所述寄存器中n、n1比特数据段同比特的n、n1比特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并将所述n、n1比特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分别存入所述第一查表单元、第二查表单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查表单元对所述寄存器中首个数据段进行n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查找,并将得到的r位查找结果发送至所述处理单元;
所述第二查表单元对所述寄存器中最后一个数据段进行n1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码表项的查找,得到循环冗余校验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541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冷冻可食产品
- 下一篇:等离子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