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借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61199.1 | 申请日: | 200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1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宜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26 | 分类号: | G06F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借电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当可携式装置的电力不足或无电力时,可即时取得电力的借电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个人化电子产品日新月异,对于产品品质、多功能以及可携带的要求也大大的提高,又现今电子通讯行业日益发展,故可携式装置,例如:手机,已为个人化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就可携式装置而言,已将许多不同功能整合于一机,除了基本的拨打、接听功能以及外型要求要轻薄短小外,更要求有许多附加功能,当然,对于可携式装置中的电源的电力要求,也不例外。
就可携式装置而言,通常都会配置一颗电池(图未示),以作为可携式装置整体的供应电源,然而,由于目前电池的电力有限,故往往可携式装置一整天使用下来,电力已损耗大半。
倘若,使用者遇到紧急状况时,却因可携式装置已电力不足或无电力,而且又无携带或无法找到充电装置,则会造成无法即时拨打电话或接电话的情形发生。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可携式装置因无借电系统,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在可携式装置电力不足或无电力时,可即时提供电源,以使可携式装置能继续使用的借电系统,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可携式装置无借电系统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的借电系统,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可携式装置无借电系统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的在可携式装置电力不足或无电力时,可即时提供电源,以使可携式装置能继续使用的借电系统,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借电系统,包含:一第一可携式装置,是至少具有相互电性连接的一第一控制器、一第一连接模组、一第一电源管理模组及一第一电源单元;以及一第二可携式装置,是至少具有相互电性连接的一第二控制器、一第二连接模组、一第二电源管理模组及一第二电源单元,其中,当该第一连接模组与该第二连接模组电性连接时,该第一连接模组是产生一装置连结讯号至该第一控制器,该第一控制器依据该装置连结讯号判断是否启动该第一可携式装置的一借电模式,当判断该第一控制器启动该第一可携式装置的该借电模式时,该第一控制器产生一电力请求讯号及一第一控制讯号,该电力请求讯号经由该第一连接模组及该第二连接模组传送至该第二控制器,该第二控制器依据该电力请求讯号产生一第二控制讯号,该第二电源管理模组依据该第二控制讯号将该第二电源单元的电源通过该第二连接模组与该第一连接模组提供至该第一可携式装置,该第一电源管理模组是依据该第一控制讯号关闭该第一电源单元的电源。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借电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一可携式装置更包含一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是当启动该借电模式时显示一借电模式提示。
前述的借电系统,其中当判断该第一控制器不启动该第一可携式装置的该借电模式时,该第一控制器是依据该装置连结讯号启动该第一可携式装置的一资料连结模式。
前述的借电系统,其中当该第一控制器启动该资料连结模式时,该第一控制器是通过该第一连接模组及该第二连结模组接收该第二可携式装置的资料或输出该第一可携式装置的资料。
前述的借电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一可携式装置及该第二可携式装置分别为一手机或一个人数字助理。
前述的借电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一控制器与该第二控制器分别为一微处理器或一处理芯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11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