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159625.8 | 申请日: | 2006-09-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02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 发明(设计)人: | 蔡旺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2/24 | 分类号: | H01R12/24;H01R13/631;H01R13/65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129江苏省苏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提供一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可缩短组装工时及降低制造生产成本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显示器(LCD)与系统主机板之间所使用的讯号传输接口,是采用具超高速、低功耗及低电磁辐射特性的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器(LVDS;Low VoltageDifferential System)为讯号传输接口;此种连接器是用来提供公端连接器插接。而习用的公端连接器,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习用的公端连接器通常具有一绝缘本体10,且于绝缘本体10上设有复数并列的端子插槽11,该端子插槽11是供复数导电端子12分别插置于其内,并于绝缘本体10的两侧设有安装部13,该安装部13装设有定位弹片14,藉由定位弹片14使公端连接器插入对接连接器时,可卡扣于对接连接器上,而令导电端子12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性连接。
因此,习用公端连接器的复数导电端子12的组装过程是先将每个导电端子12一一各别焊接一条传输导线15,再将连接有传输导线15的导电端子12各别插入端子插槽11后,最后再将各条传输导线15缠绕成一束后,以绝缘层16包覆固定(如图2所示),这样才能使导电端子12得以供使用。
但是,藉由上述可知习用的导电端子12的组装过程步骤多又相当繁琐,每个导电端子12都需要透过焊接传输导线15、插置定位、缠绕成一束及包覆绝缘层16等多个程序才能供使用,并且一个公端连接器所需使用的导电端子12的数量又多,所以除了组装过程相当不便外,又将造成整体组装工时及成本明显增加。另外,绝缘本体10因配合复数导电端子12的设置,所以需要预先穿设复数个端子插槽11,由于每个端子插槽11相当密集且间距又很小,所以也容易造成绝缘本体10不良率的增加,相对的会导致整体成本的增加,使得公端连接器的价格居高不下。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急需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发明内容
故,发明人鉴于上述各项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电连接器的发明专利诞生。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免除繁锁的导电端子组装结构,而有效缩短整体组装工时及降低制造生产成本的电连接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绝缘本体结构更单纯化的电连接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利用软性排线维持讯号导接状态,但可省却复数导电端子复杂的组装结构,因此,本发明的电连接器是由绝缘本体及软性排线所组成,该绝缘本体又具有一基部,于基部两侧一体成型有安装部,其中,该基部具有一可供软性排线插置的插槽,且基部连接一对接部,使软性排线插置于插槽内时,软性排线的上表面的复数接点会凸出于对接部一侧,以令复数接点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为习用公端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为习用公端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3是为本发明底面朝上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为本发明绝缘本体的立体外观图。
图5是为本发明绝缘本体的侧剖图。
图6是为本发明软性排线未组装前的侧剖图。
图7是为本发明组合完成的侧剖图。
图8是为本发明底面朝上的立体组合图。
图9是为本发明图8a-a线段的剖面图。
图10是为本发明图5A部份的放大图。
图号说明
10绝缘本体 11端子插槽
12导电端子 13安装部
14定位弹片 15传输导线
16绝缘层
20绝缘本体 21基部
22插槽 221导斜面
23对接部 231抵止面
24安装部 241容置槽
25锁固弹片 251卡点
30软性排线 31上表面
32下表面 321接点
40屏蔽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3、图4、图5所示,是为本发明底面朝上的立体分解图、绝缘本体的立体外观图及绝缘本体的侧剖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是由绝缘本体20及软性排线30所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596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