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适用于低工作电压的差动信号驱动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53618.7 | 申请日: | 2006-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6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正维;李柏儒;涂建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5/02 | 分类号: | H04L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志森;黄小临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工作 电压 差动 信号 驱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RSDS/LVDS驱动电路,尤其指一种可适用于低工作电压的RSDS/LVDS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处理器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单位时间处理的数据量也日益增多,因此在计算机外围设备数据的传输,以及各种集成电路产品应用,这些都必须靠一个能大量传送和接收数据量的接口电路来完成。在各种传送电路中,电流模式差动信号传送电路的使用率日趋频繁,其比较输入信号的电压或电流差异而输出电流。其中像是低电压差动信号(Low VoltageDifferential Signaling,LVDS)传送电路、小型低电压差动信号(Mini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Mini-LVDS)传送电路或低摆幅差动信号(Reduced Swing Differential Signal,RSDS)即为此类电流模式差动信号传送电路。在现今的产业中,这类电路通常被使用在图像数据的传送上。
低摆幅差动信号(RSDS)是一种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中的低耗电技术。正因其具有低耗电、低电磁幅射、高信号/噪声比、及高数据传输速率等特性,使得低摆幅差动信号被广泛地应用于数据传输的系统中。目前差动信号系统中的差动信号的摆动幅度(或是波峰至波谷的幅度)随系统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都小于600毫伏(mV)。
低电压差动信号(LVDS)为一种常被用于数据传输系统中的技术,其电压峰对峰值(Peak-to-peak Voltage)通常介于250毫伏到450毫伏之间。低电压差动信号于高速传输时仍具有低耗电的特性,其传输速率通常可达100Mbps(Mega-bits per second)以上,甚至到达2Gbps。除此之外,低电压差动信号尚具有较高的抗噪声能力、低噪声、可用于低电压电源供电的环境、强健的传输信号能力以及易于集成到系统芯片中等优点,使其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差动信号传送接口。
请参考图1。图1为先前技术一RSDS/LVDS驱动电路10的示意图。RSDS/LVDS驱动电路10包含六个晶体管Q1、Q2、Q3、Q4、Q5及Q6,以及两电阻R1、R2。其中晶体管Q1-Q4用来作为开关元件,提供不同电流路径的切换;两晶体管Q5、Q6,作为RSDS/LVDS驱动电路10的电流源,用来提供驱动正向以及负向的电流。RSDS/LVDS驱动电路10接收一第一输入信号Vin1及一第二输入信号Vin2,并输出一第一输出信号Vout1及一第二输出信号Vout2。第一输入信号Vin1及第二输入信号Vin2为差动输入信号,第一输出信号Vout1及第二输出信号Vout2则为其相对应的差动输出信号。其中,晶体管Q1、Q2为p型金属氧化物半晶体管,晶体管Q3、Q4为n型金属氧化物半晶体管,晶体管Q2与晶体管Q4形成一互补金属氧化物半晶体管对,晶体管Q2的栅极122与晶体管Q4的栅极142用来接收第二输入信号Vin2,晶体管Q2的漏极124耦接于晶体管Q4的漏极144(节点B),用来输出第一输出信号Vout1。同样地,晶体管Q1与晶体管Q3则形成另一互补金属氧化物半晶体管对,晶体管Q1的栅极112与晶体管Q3的栅极132用来接收第一输入信号Vin1,晶体管Q1的漏极114耦接于晶体管Q3的漏极134(节点A),用来输出第二输出信号Vout2。电阻R1、R2耦接于节点A与节点B之间,用来匹配因传输线效应所形成的等效输出阻抗。另外,晶体管Q5由一偏置电压VBIAS所控制,晶体管Q6则是由一共模反馈电压控制,用来决定其提供电阻R1、R2负载电流的大小,其提供的电流为ID。晶体管Q5的一源极156耦接于一第二供电电压VDD,晶体管Q6的一源极166则耦接于一第一供电电压VSS(即接地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536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