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护鼻罩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31979.1 | 申请日: | 2006-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1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吴恩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恩思 |
主分类号: | A62B9/06 | 分类号: | A62B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11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护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过滤装置,特别是指一种戴在鼻子上的防护鼻罩。
背景技术
现代城市中汽车越来越多,车流产生的尾气、尘埃时刻威胁着行人的健康,特别象交通警察、骑自行车上下班等一些置身于尾气和尘埃之中的人员,非常需要一种便捷有效的呼吸防护用具来阻挡有害气体和灰尘的危害。鼻腔是人的主要外呼吸通道,如果能做好对鼻子的防护,就可以有效防止、减轻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现有的口罩、防毒面具等因配戴和交流不方便而使用受限,现有的鼻罩也因一些不足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如专利号为200420061930.X的防尘鼻罩会使呼吸不够流畅,专利号为200420034767.8的一种防尘鼻罩不够轻便美观,专利号为92231815.8的轻型鼻罩式滤轻器结构过于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护鼻罩,通过对人体鼻子的保护,来阻止废气、灰尘等有害物质从鼻腔进入人体内呼吸道,该防护鼻罩体积小巧美观、使用方便,同时可让人呼吸流畅。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护鼻罩,包括支架和罩体,其特征在于支架由硬质材料框架部分外包一层柔软材料护衬做成,其形状大小与人体鼻子相适应,可以戴在鼻子上,罩体由过滤材料做成,大小形状与支架相适应,防护鼻罩整体形状大小与人体鼻子相适应,外形与人体鼻子相似,支架上可带有小吸盘、胶黏面、护带或鼻夹等稳固设施,使用时戴上防护鼻罩即可呼吸到经过过滤的空气。
所述罩体可开设一个至多个只能向外呼气的单向呼气阀,以使呼吸更通畅。
所述罩体也可由不通透材料做成并开设一至多个只能单向通气的单向呼气阀和单向吸气阀,吸气阀有导气管向外延伸,导气管另一端可连接高效过滤器或氧气瓶等,导气管可当护带绑在头上,其长度可较长,冬天可插进衣服里面保暖以能吸入温暖的空气,夏天可在外包裹冰袋以能吸入清新凉快的空气。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是: 结构简单、外形美观、使用方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以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体的伤害,还可以对鼻子起到保护作用,适合鼻炎和呼吸道疾病患者长时间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用支架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
图中1.支架,2.罩体,3.单向呼气阀,4.单向吸气阀,5.凹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列1:如图1、图2所示,防护鼻罩由支架1和罩体2构成,支架1由柔韧性较好的铁丝框架做成,其形状大小与一成年人鼻子相适应,可以戴在鼻子上,并在框架与皮肤接触部分包一圈柔软的过滤海绵护衬,罩体2由通透性较好的板式过滤材料做成,罩体2形状大小与支架1相适应且边缘紧密粘连在一起,防护鼻罩整体形状与人体鼻子相适应并且外形相似,在支架1与皮肤接触面有一层与皮肤友好粘合性质的胶黏面,当把防护鼻罩戴在鼻子上时,支架1上柔软的过滤棉既可让鼻形略有差别的人也能与防护鼻罩吻合,不会产生空隙,同时过滤棉对鼻子的挤压和摩擦还能有一定的稳固作用,再加上胶黏面的吸附力,能使防护鼻罩较好稳固在鼻子上,这样就能呼吸到经过过滤的清新空气。
实施列2: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罩体由过滤效果更好的过滤材料做成,并在罩体上开设一个只能向外呼气的单向呼气阀,当使用时,吸入的气体经过过滤体进入鼻腔,呼出的气体经过呼气阀向外排出,起到过滤效果。
实施列3: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罩体由不通透的轻薄塑料做成,同时在罩体上开设2个只能吸入气体的单向吸气阀和一个只能向外呼气的单向呼气阀,在单向吸气阀上各有一根导气管向外延伸,导气管可当护带绑在头上(支架上可不要胶黏面),并可合并为一个接口连接其他导气管,使用时通过导气管连接一便携高效的过滤器,便可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导气管还可适当加长,冬天让导气管穿过温暖的衣服里层,可减少冰冷空气对呼吸器官的刺激,对鼻炎等呼吸道患者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夏天让导气管的一部分通过便携冰袋还能吸入清新凉快的空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恩思,未经吴恩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319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