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相一体化多层次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22737.6 | 申请日: | 2006-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4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林仁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仁吉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6广东省广州市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相 一体化 多层次 循环 生物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废水、废物、污泥处理设备,特别是一种两相一体化多层次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机废物特别是废水的处理技术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前的各类有机废物的生物处理方法有厌氧和好氧两大类。厌氧处理是废物无害化处理的一种重要技术,相对于好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法具备更多的优点,包括低污泥产率、低能耗、能源回收等。
目前,在厌氧生物处理方法中,常规的有机废物、废水厌氧处理设备包括UASB厌氧反应器、厌氧生物滤池等。上述的各种设备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占地面积大,容积负荷不稳定,滤料容易堵塞和老化,副产品可用性小,需要外加回流。相对较好的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系列)结构复杂,设计施工要求,单位体积造价高,同时反应器高径比大,一方面增加了进水泵的动力消耗,提高了运行费用;另一方面加快了水流上升速度,使出水中细微颗粒物比UASB多,加重了后续处理的负担。作为目前较为先进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系统的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等显著特点。但该工艺所需的设备多,对于中小型废水处理工程来说,由于设备种类多、操作管理比较复杂、设备热损失相对较大,导致处理效率降低,工程造价偏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上述的不足,提供一种结合上述的反应器的优点、具有多层循环处理、局部完全混合,到达高负荷、高效率、耐冲击负荷、操作简单、工程造价低、稳定良好出水水质的目的的两相一体化多层次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
本发明两相一体化多层次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包括;
I、II两极反应器、沉淀区和外壳体、上内壳体、中内壳体、下内壳体、一级气液分离反射板、二级气液分离反射板、一级隔气导流板、二级隔气导流板、上搅拌提升器、下搅拌提升器、布液器、气封、固液分离器的两相一体化多层次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所说的固液分离器设置在外壳体和上内壳体之间,其上面设有气相区,上内壳体的空腔为气液分离区,中内壳体空腔为II反应区,下内壳体空腔为I反应区;所说的二级气液分离反射板设置在气液分离区和II反应区之间;所说的一级气液分离反射板设置在II反应区和I反应区之间,外壳体和中内壳体之间为II回流区,外壳体和下内壳体为I回流区,II回流区与I回流区相连通,II反应区的底端与II回流区的底端相连通,I反应区的底端与I回流区的底端相连通;所说的二级隔气导流板设置在上内壳体和中内壳体之间,所说的一级隔气导流板设置在下内壳体的上部;所说的上搅拌提升器设置在中内壳体的下部和所说的下搅拌提升器设置在I反应区的下部;所说的布液器设置在I回流区的中部,出液口设置在外壳体的上部。
本发明两相一体化多层次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所述的固液分离器的下部为缓冲沉淀区,所述的固液分离器的上部为清液区,设有溢流堰和浮渣挡板。
本发明两相一体化多层次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所述的清夜区的上面设有盖板,盖板上设有排气管。
本发明两相一体化多层次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在所述的外壳体内侧的所述气封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所述气封在一级隔气导流板外测的下面。
本发明两相一体化多层次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所述的下搅拌提升器与一级气液分离反射板之间的空腔为漩流膨胀的I反应区。
本发明两相一体化多层次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所述的上搅拌提升器与二级气液分离反射板之间的空腔为漩流的II反应区。
本发明两相一体化多层次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所述的下内壳体可以不设置。
本发明两相一体化多层次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由所述的反应器、回流区、沉淀区构成,形成一个两相、高有机负荷的两相一体化内循环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在整个反应系统中,两个反应区之间的水力流态为推流流态,两个反应区之间维持一定的底物浓度梯度,利用厌氧生化反应产生的沼气和搅拌提升器的作用,提升反应区污泥颗粒和底物,造成各反应区内部的水力循环,形成完全混流的水力流态,形成膨胀床或流化床的状态,具有高强度的循环流量,达到高处理效率,良好稳定的出水水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仁吉,未经林仁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227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