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火玻璃隔断墙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13322.2 | 申请日: | 2006-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8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卞毅身;李淳;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卞毅身;李淳;王军 |
主分类号: | E04B2/74 | 分类号: | E04B2/74;E04B1/94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卢新 |
地址: | 100027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火 玻璃 隔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室内隔断装置,特别是一种防火玻璃隔断墙,主要用于室内各房间的隔断。
背景技术
现有的位于室内的玻璃隔断墙结构是:有一个框架,在框架上镶装有玻璃,有的采用透明玻璃,但大多数使用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玻璃位于框架上的槽内并坐落在位于玻璃底边下方的框架上,玻璃的上边及两侧边均不承受玻璃的自重力,这种结构的玻璃隔断墙不具有防火功能,因玻璃有一定自重,其重力全部由位于玻璃底边下方的框架支撑,两侧边对玻璃没有夹持力,在受高温时由于玻璃的周边处于没有持夹力的自由状态,极易发生变形整体下坠,耐火时间短,如发生火灾,会很快波及其它房间,防火性能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火性能好的玻璃隔断墙,遇火时,玻璃不轻易受损破坏而下坠,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防火玻璃隔断墙,包括框架和安装在框架上的玻璃,在框架上位于玻璃的侧边处设有玻璃夹紧装置。
本发明的防火玻璃隔断墙,其中玻璃夹紧装置结构是:在组成框架的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上设有紧固螺栓将左右两块相邻的玻璃的左右侧边夹紧,玻璃与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设有垫。
本发明的防火玻璃隔断墙,其中玻璃夹紧装置结构是:在组成框架的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上设有紧固螺栓将上下两块相邻的玻璃的上下侧边夹紧,玻璃与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设有垫。
本发明的防火玻璃隔断墙,其中玻璃夹紧装置结构是:在组成框架的相垂直设置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上设有直角连接件和螺栓将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成垂直状态固定,角框与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之间设有紧固螺栓将相互垂直的玻璃夹紧,玻璃与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及角框之间设有垫。
本发明的防火玻璃隔断墙,其中所述的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持件外侧罩有罩。
本发明的防火玻璃隔断墙,其中所述的罩的侧边与玻璃之间设有密封胶。
本发明的防火玻璃隔断墙,其中所述的垫的材料为石棉。
本发明的防火玻璃隔断墙,其中所述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为槽钢。
本发明的防火玻璃隔断墙,其中所述的罩为不锈钢材料。
本发明的防火玻璃隔断墙,由于在框架上位于玻璃的侧边处设有玻璃夹紧装置,故遇失火情况时,玻璃在高温下不致快速变形下坠,主要是因为玻璃侧边被夹持,框架对玻璃的侧边有一定的支持力,使玻璃被支撑在框架上的时间增长,不致快速破损过火,不会很快波及相邻的其它房间,提高了玻璃隔断墙的防火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防火隔断玻璃墙的夹紧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即图5所示的A-A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防火隔断玻璃墙的夹紧装置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即图5所示的B-B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防火隔断玻璃墙的夹紧装置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即两块相邻玻璃成直角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防火隔断玻璃墙的夹紧装置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即三块相邻玻璃成直角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防火隔断玻璃墙的外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18为框架,在框架18上装有玻璃7,在使用时,可根据房间的大小确定玻璃7长宽尺寸和数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框架18上的竖框由槽钢形的纵向设置的第一夹持件4和第二夹持件9构成,两件之间为相对设置,相邻的左右设置的玻璃7的侧边被夹在第一夹持件4和第二夹持件9之间,在第一夹持件4和第二夹持件9上加工有孔,孔内插入紧固螺栓5并用与紧固螺栓5相配的螺母扭紧固定,玻璃7与第一夹持件4和第二夹持件9之间加装有石棉材料的垫6,防止玻璃被夹破损。在第一夹持件4和第二夹持件9的外侧罩有不锈钢板材围制的罩3用于装饰。在竖直设置的第一夹持件4和第二夹持件9的底端处可焊接有底角板2并加工有与固定螺栓1相配的孔用于与框架18底边上的横框固定。为了密封,在玻璃7与罩3的侧边处涂有玻璃胶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卞毅身;李淳;王军,未经卞毅身;李淳;王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33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