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药用甘油生产新工艺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10204.6 | 申请日: | 2006-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0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王远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远德 |
主分类号: | C07C31/22 | 分类号: | C07C31/22;C07C29/74 |
代理公司: | 遵义市遵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学诗 |
地址: | 563000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药用 甘油 生产 新工艺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述的药用甘油生产新工艺方法属于医药化工生产的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甘油化学名称为丙三醇,分子式C3H5(OH)3是一种无色透明带甜味黏性液体,保湿性强,物理性能稳定,它是有机化工和医药的重要原料之一,用途极为广泛,多达1700多种。现有的生产方法,是生物发酵法,即从谷物、薯类、非粮食淀粉中经过生物发酵,制成工业级的甘油,再经过精制提取达到国家药典标准,分析纯度要达到国标GB97-47-2标准,国内多年来一直采用的都是锅炉蒸馏法,质量很不稳定,除此之外,生产工业级甘油大致还有几种,一是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生成,目前原料奇缺,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二是氯氧环丙烷法,即化学合成法又称大赛珞过乙酸法,但技术装备及工艺路线复杂,投资规模巨大,安全性差,每立方米需数千个大气压,三是无机合成甘油,但只能解决工业用,根本不能转换成药用级甘油,根据上述生产方法的缺陷和不足,采用一种用天然油脂皂化副产物提取法。本发明是以此法为原料基础,进行了工艺方法的改进,克服了上述生产方法的不足,用电解加热法独创新工艺精制生产的药用甘油(丙三醇)全面达到国家药典标准和分析纯的标准。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各种甘油生产方法的缺陷,提供一种采用硬脂酸钠水解即原料为木油、棕榈油、橄榄油、动物油进行皂化水解,甘油经电解工艺提纯精制,得到药用级甘油的新工艺方法,即皂化法生产的工业级半成品甘油,经电解而得到精制品医药级和分析纯的甘油。
1、生产水的制备:取地下深井水,抽提于50-200立方米的水塔内,经压流进入制水车间处理后,使水质达到标准化纯度,进行储备备用。
2、原料测定:本法是利用皂化后的粗甘油(半成品)为原料,测定项目如下:
粗甘油含量、游离碱、游离酸、灰分、总碱量、碳酸碱、总残渣(己丙稀醛残留物)、皂化值、氯化物。
3、工艺步骤及生产方法
1)根据原料测定后的总量加入0.3-0.9%NaCl,NaCl的纯度为94-98%,将其升温至60-80℃,加热60-80分钟,使其充分反应,停止加热;
2)用高速离心机沉降除去悬浮物,再经过400-500目过滤网高压过滤。
3)用阴、阳离子树脂701、704,进行离子交换
4)再在半成品中加入原料总量的0.1-1%、分析纯级的氢氧化钠(NaOH)进行高温电解,电解温度为120-320℃;
5)测定初级产品酸碱度(PH值)
6)在初级品中加入0.3%硫酸(H2SO4)和0.3%三氯化铁(FeCl3),H2SO4用分析纯,FeCl3用工业级,分离重金属离子;
7)用活性炭除杂吸腐、脱色;
8)再用NaOH除去过量的凝聚剂,调节PH值过滤;
9)用真空蒸发浓缩装置进行减压真空浓缩,除去多余水份;
10)对产品进行浓度测定,达到标准后,进行抗高温试验测定分子分解产品变色情况,下一步进行燃烧试验即灰分微量测定,及其它理化指标性能测定,符合国家标准后为产品,包装、入库。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生产药用甘油与蒸馏法相比有益效果是:
1、投资省,不用燃煤锅炉;
2、无污染源,有利环保;
3、产品质量性能稳定,生产周期短;
4、产品回收率高,可达92.6%,蒸馏法的回收率为72-73%
四、附图说明
图为本发明生产药用级甘油新工艺方法工艺流程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药用甘油生产的新工艺方法,按工艺流程示意图,叙述如下:
1)取地下深井水,抽提于20-50米高的水塔内,水塔容量为50-200立方米,压流进入制水车间,经过水处理,使水质达到药用水标准化纯度,储备,作为生产用水。
2)原料各辅料的检测:对皂化后的粗干油原料进行检测,检测内容:
(1)粗甘油含量;(2)游离碱、游离酸;(3)灰分、(4)总碱量;(5)碳酸碱;(6)总残渣(己丙稀醛残留物);(7)皂化值;(8)氯化物。
3)工艺步骤及生产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远德,未经王远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02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