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织培养繁殖牛大力种苗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9429.X | 申请日: | 2006-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4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华;卢栋;覃方明;赵明惠;朱开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钦州市中医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C12N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5000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织培养 繁殖 大力 种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织培养繁殖牛大力种苗的方法,尤其是利用野生牛大力嫩芽为主要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手段繁殖生产牛大力种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牛大力来源于蝶形花科植物美丽崖豆藤Milletia speciosa Champ.的干燥块根,别名甜牛大力、扒山虎、大力薯、山莲藕,是《广西中药材标准》(1990年版)收载的地方药材,是生产包括壮腰健肾丸、强力健身胶囊、益智康脑丸、抗风湿液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具有补虚润肺,强筋活络的功效。主治肺热,肺虚咳嗽,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等。在民间作药食两用,主产于广西、广东和海南及越南北部,分布区域狭窄,野生资源量十分有限。
一直以来,牛大力药材的来源都是依靠采集野生资源,从七十年代起至今经过连续三十多年的大量采挖,加之没有合理的规划和保护,致使近年来野生牛大力资源日益减少,目前这一珍贵的药物资源已濒临枯竭,逐步面临无药可挖无货可收的尴尬境地,严重影响牛大力药材的可持续利用。
野生状态下牛大力主要依靠种子进行繁殖。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牛大力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牛大力的市场需求量连年翻番。由于牛大力野生资源分布区域的狭窄,资源量有限,加之牛大力为多年生药材,如再不加以保护和开展人工种植,牛大力将陷入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
开展牛大力人工种植和加强对牛大力野生资源的保护,是恢复牛大力资源的关键,而开展人工种植牛大力解决种苗的生产是前提。但由于目前野生牛大力已十分稀少,要找到足够量的牛大力种子繁殖种苗可能性很小。因此,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快速繁殖牛大力种苗开展牛大力人工种植是当前恢复牛大力资源的首选途径,并且通过组织培养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牛大力的优选优育。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目前野生牛大力资源的严重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牛大力育苗方法,该方法使牛大力种苗繁育工厂化,实现牛大力种苗生产的规范化与规模化,为牛大力的人工种植生产提供足够的种苗保证。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利用优质野生牛大力嫩芽为主要材料,用组织培养方法培育生产牛大力种苗。
牛大力组织培养技术路线:
外植体选择——→消毒灭菌——→芽诱导培养——→芽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瓶苗移栽——→大棚苗床培育——→成苗
牛大力组织培养技术关键:
(1)外植体选择:牛大力组培外植体宜用鲜嫩的顶芽和腋芽;
(2)消毒灭菌:对外植体的彻底消毒灭菌是培养无菌苗的关键,本方法采用75%酒精和0.1%氯化汞溶液依次浸泡对牛大力外植体进行消毒灭菌;
(3)培养基配方:选择合适配方的培养基是牛大力组培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方法以MS为基本培养基,根据组培进程的不同时期通过调整激素分别组成芽诱导培养基配方、芽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生根培养基配方等;
(4)合适的温度与光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组织培养方法快速培育生产牛大力种苗,为牛大力的人工种植提供种苗保障,克服目前野生状态下牛大力资源的严重不足,从而实现牛大力生产的“真实、优质、稳定、可控”,为中医临床和以牛大力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开发生产提供优质牛大力药材原料,同时对于恢复与保护牛大力野生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1)培养基选择及激素组合:以MS为基本培养基,采用不同的激素组合配制成下列有关培养基:
芽诱导培养基配方:MS+6-BA0.4mg.L-1+IBA0.2mg.L-1;
芽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MS+6-BA0.6mg.L-1+NAA0.5mg.L-1;
生根培养基配方:1/2MS+ABT10.8mg.L-1+IBA0.4mg.L-1;
以上培养基均添加3%白砂糖和0.35%琼脂,pH5.8。
(2)外植体选取及处理:于晴天取材,选取牛大力顶芽、腋芽作为外植体,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剪成6-10cm的芽段,在超净工作台上先将外植体放在75%酒精中浸泡5min,再用0.1%氯化汞溶液灭菌5min,无菌水冲洗3~4次,并浸泡在无菌水中备用。在无菌条件下将外植体下切成1~1.5cm长的芽段或芽尖,接种于芽诱导培养基。
(3)无菌芽的诱导:先将接种好的外植体置黑暗条件下培养,约10~15天左右,待有小芽长出时,转移至弱光下培养,定期观察和记录外植体的生长变化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钦州市中医药研究所,未经钦州市中医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94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