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热模块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3300.8 | 申请日: | 2006-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53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李丰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1L23/427;G12B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热 模块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导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尤指一种用以提供电子组件导热的导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界在电子组件的导、散热方面,是利用热管所具有高热传能力、快速传热、高热传导率、重量轻、结构简单与多用途等特性,其可传递大量的热量且不须凭借助电力,因此非常适合电子产品的导、散热需求,且以热管与导热板所组合成的导热模块,其结合的良莠将直接影响到导热模块的热传导效能与固持稳定性,故如何增加热管与导热板之间的稳固结合与密贴接触,已成为业界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现有导热模块,主要包括一导热板与复数热管,其中导热板顶面以钻头钻穿有复数凹槽,各凹槽的断面弧形是大于二分的一圆弧,且其是用以供热管的一端穿接,再对穿设在导热板的凹槽内的热管顶面进行压平加工,以使热管的外表面与凹槽内壁贴附接触。
然而,现有导热模块在实际使用下,仍存在有下述的问题点,由于所述的凹槽顶部两侧是顺着圆弧方向所延伸,并呈一尖角型态,使其对热管的夹掣力相当的微小,且易因装配过程中的碰触或运作过程中的震动,而令热管与导热板产生松脱与分离现象,进而导致热传导效能不彰与固持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而亟待加以改善。
有鉴于上述现有所产生的问题,本案发明人遂以从事所述的行业多年的经验,并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积极研究改良,遂有本发明导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其是利用各凹槽的挡块的设置,可确保导热板与各热管之间的固持稳定性与密贴性,进而提升导热模块的热传导效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导热模块,包括一导热板和复数热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导热板顶面开设有复数道相互平行的凹槽,各凹槽是分别贯穿导热板的前、后端面,且在所述的凹槽下方形成有弧形面,另在凹槽的上方两侧分别向内延伸有挡块;以及
所述的热管一端为受热段,另一端为放热段,所述的受热段是穿设在导热板的凹槽内,并与凹槽内壁与挡块内侧相互贴附接触。
所述的导热板是铝材料。
所述的导热板是铜材料。
所述的导热板的挡块是呈ㄈ形。
所述的凹槽的弧形面两端分别向上延伸有纵向面。
所述的纵向面与挡块的相接处形成有内圆角。
所述的热管是呈一U形管体。
所述的热管是呈一L形管体。
更包括有一导热介质,其是布设在热管的受热段与导热板的凹槽内壁面之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一种导热模块制造方法,其步骤包括:
a)以成型刀具在导热板上加工复数道凹槽;
b)将热管的一端穿入导热板的凹槽内;
c)以压具对穿设在导热板的凹槽内的热管顶面进行压掣加工;以及
d)即可完成一导热模块成品。
所述的a)步骤,是以成型铣刀对导热板的顶面铣切出复数道相互平行的凹槽。
所述的b)步骤,先对热管进行弯曲加工,而使其呈一U形,再将热管的一端对应在导热板的凹槽穿入。
所述的c)步骤,先预制一具有凸块的压具,然后将各凸块分别对正在热管上,再向下压掣压具移动,以令各凸块对各热管进行成形加工。
更包括一e)步骤,所述的e)步骤介在a)步骤与b)步骤之间,且其是在导热板的凹槽内涂布一导热介质。
更包括一f)步骤,其是在c)步骤之后,所述的f)步骤是对导热板进行加温,而使导热介质受热而熔化。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确保了导热板与各热管之间的固持稳定性与密贴性,进而提升了导热模块的热传导效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组合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组合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制造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的热管穿接在导热板的组合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压具尚未压入导热板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压具压入导热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导热板;11-凹槽;111-弧形面;112-纵向面;12-挡块;13-内圆角;20-热管;21-受热段;22-放热段;30-导热介质;5-压具;51-凸块;a-步骤流程;b-步骤流程;c-步骤流程;d-步骤流程;f-步骤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33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