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视听节目P2P流媒体网络传播效果精确测量的系统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89363.2 | 申请日: | 2006-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4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网视天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H04N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卫华 |
地址: | 100088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视听 节目 p2p 流媒体 网络 传播 效果 精确 测量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精确测量视听节目网上播放效果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互联网宽带事业迅猛发展。截至2005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1.11亿;宽带上网网民数为6430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2150万人,增长率为50.2%;中国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为103.6元,估计2005年全年的全国上网费用总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在网民经常使用的功能中,与影视相关的服务需求已成为网民的主要需求: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在线广播)38.3%、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37.1%、文件上传下载(不包含音乐、影视下载)33.8%。广大的网民群体对网上视听节目提出了非常大的需求,直接促进了音视频网络传播技术的新发展,2005年上半年以前还是主流解决方案的普通流媒体技术已经变成传统的了。普通流媒体的技术思路是从一个中心点服务所有客户,当客户数量增大时,中心点的设备服务能力和出口带宽都将变成瓶颈,而且随服务用户的增加,需不断扩容。中心点服务模式就好像几十万人同时涌入一个大商场,给柜台(播出服务平台)和商场出入口(带宽)带来严重拥挤,任何人都得不到满意的服务。
P2P是Peer to Peer(端对端连接)的缩写,是一种利用广泛分布的自治资源来完成特定功能的技术,它能较好地适应面向海量伸缩性的应用系统的需求。与传统的C/S(中心/客户端)模式不同,在P2P中分布的各个对等节点地位平等,直接交换共享计算、存储、信息等资源和服务,无需依赖集中式服务器。每个节点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还需为其它节点提供服务。这样,通过廉价节点的协作就能产生巨大系统增益。利用P2P的思想来架构流媒体服务,请求节点不仅可以向媒体服务器请求服务,而且可以向先前已被服务或直接拥有该媒体文件的对等节点请求服务,依靠大量对等节点自身的能力来减轻服务器和主干网络的压力。P2P流媒体技术,就好像击鼓传花游戏,即由第一个人从中心服务平台首先取得信号,在观看的同时可自动将信号传给下一个需要的人。每个观看者一旦上网,系统首先检测出离他最近的需要信号源,并使之自动获得,他在观看的同时,再把信号传递给其他人。观看的人越多,信号源提供者就越多,因此速度越快、信号越稳定。P2P技术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在互联网上播出流媒体数字电视信号,同时服务10万人,传统的中心播出方式约需投入1亿元,而随服务人数的增加,还需以线性增长方式增加投资;而用P2P技术,则只需投入不到十余万元设备即可。所以,P2P技术是“颠覆性创新”技术(哈佛大学科瑞斯坦丁教授关于破坏性创新的研究语)。
P2P流媒体的具体技术实现,可以参阅此领域的专门资料。其实现思路是:分发服务器将流媒体顺序切片,每片大小约1kb左右,给每个切片一个顺序号码,然后向网络分发,在网络传送过程中将每个切片同等独立对待;某位网民如欲观看此流媒体,可先向服务器发出请求,索引服务器指导其到邻近的或最有效率的多台计算机内存上,取得有关的流媒体的切片,然后按顺序组合成流媒体,最后呈现出画面。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切片”概念和“切片-分发-组合-呈现”程序!
鉴于P2P流媒体技术的优势,自2005年底、2006年初以来,陆续有一些国内外网站开始试用此项技术,预计很快将得到普遍应用。
但是,由于P2P流媒体技术特点是从邻近点取得流,而不是统一地从服务器取得,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在收听收看同一节目的不同网民的计算机上所呈现画面的时间是不同的,即每个收视端都有延迟,业内很多次试验结果表明延迟大约在1-3分钟左右。具体延迟时间与网络情况、计算机配置等诸多因素相关,精确的延迟时间是不可预期的。此一现象给视听节目以P2P流媒体技术网络传播效果的精确测量带来了技术挑战。
测量传播效果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节目质量和吸引广告投放;主要指标是:统计收视人数,在广播电视领域通行的指标是收听率收视率;广播电视测量主要技术手段是:日记法和机器法,这是目前使用面最广的两种测量手段,也是大多数媒体单位和广告公司等使用的主流技术方法。由于这些方法是为测量广播、电视而产生的,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广播、电视都意味着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收听装置,在同一时间点上,收听收看到的是同一个视听节目的几乎相同的画面,这一点也成为收听率收视率的技术前提。按照我国电视传送的有关技术标准规定,整个传送过程的延迟是很短的,在秒级以内;收听率收视率统计精度最高是秒级。鉴于目前网络媒体仍然是新兴事物,继续沿用通行的传播效果测量标准—以秒为单位统计收视人数—是网络视听节目测量的一个理想的也是必然的思考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网视天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网视天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893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