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水温控回水阀门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83428.2 | 申请日: | 2006-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0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存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存 |
主分类号: | F16K99/00 | 分类号: | F16K99/00;F16K31/7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11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水 温控 回水 阀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水温控回水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节水温控回水阀门。
技术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的急剧膨胀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和城市缺水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我国尤其是一个缺水、缺能源的国家,我国西部和北方的大部分城市都缺水,而东部和南方地区则缺电,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可见节水已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每天都在面对着一些无奈和无谓的水的大量浪费。当我们走进厨房、走进浴室使用热水时,从太阳能热水器到出水口之间的水管中的冷水都会被白白放掉,尤其是宾馆中的情况最为严重,水的浪费能造成惊人的后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不断的想出各种办法,如:循环、管道加热、放空等等,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放空带来的问题是空管在空气中锈蚀远超过在水中,仍然因为水从热水源至出口降温和锈蚀造成水的浪费;循环、管道加热都是以巨大的电能消耗为代价;节约了水又浪费了电,节约了电又浪费了水。人们总是在节电与节水的代价比较中徘徊。人们一直在为不浪费电的节水方法而苦苦探索。目前尚无一种即节水又节能的方法和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产品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在使用热水时既不浪费水又不耗用能源的节水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壳体1、腔体2、进水接口3、进水开口4、出水开口5、出水接口6、轴体7,其特征是:壳体1包围一个圆柱型中空腔体2,轴体7下部有一弹簧8将轴体上部贯穿的芯体9向上顶贴上壳体内壁;芯体一端有一贯穿上下的开孔10,芯体另一端有一截面为U型的通道,U型通道有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腔体内在芯体边缘和壳体之间有一压力转换器13并联结一个只向出口一方开启的单向阀14,在壳体1上对应单向阀的地方有一回水出腔开口15和对应U型通道进水口11的地方有一回水入腔开口16,对应U型通道出水口12的地方有一回水出口开口17,回水出口开口17的外部有回水管接口18;在腔体内壁有两个支撑柱21和22,感温控件19和20的一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支撑柱21和22上,感温控件19和20的另外一端则分别固定于芯体9对应壳体底部的一面上相对应的边缘上。所述温敏控制件19、20为双金属片;所述温敏控制件19、29为多金属片;所述压力转换器(13)是一个截面积小于进水管截面积的锥形开口;所述轴体7的下部可露于壳体1的外部并联结一转动开闭的电源开关24;所述热水管入口3联结一部具有流量触发功能的管道泵2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因其结构使得出热水之前的冷水被压回冷水管道或是通过回水管进入回水系统自然循环,从而不致浪费热水出来以前管道中存有的冷水,并且不耗用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是初始状态时芯体与壳体开口的对应位置示意图;
图4是工作状态时芯体与壳体开口的对应位置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初始状态时,芯体9的位置使U型通道的入口11和回水入腔开口16对正,U型通道的出口12和回水出口开口17对正,回水通道处于打开状态,从热水管进入腔体的水使腔体中的压力和热水管中的压力相等,当腔体中的水是冷水时,感温控件19、20将保持原来型态,腔体中的冷水在热水管中压力和压力转换器13的作用下,以一个高于热水管的压力推动并穿过单向阀13进入芯体9上的U型通道并进入回水管出口18而最终回到供水管中;当腔体2中的冷水逐渐变成热水并达到预定温度时,感温控件19、20变形使芯体9转动,芯体9转动的结果是U型通道被关闭而出水通道被打开,芯体上的开孔10正对热水出口开口5,热水穿过芯体直接进入出水接口6供使用。在人们不使用热水时,腔体2中的水会自然冷却,感温控件19、20会恢复原来形态而驱动芯体9复位。
实施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存,未经王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834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