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阀杆及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82881.1 | 申请日: | 2006-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9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胜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胜海 |
主分类号: | F16K31/50 | 分类号: | F16K31/50;B23P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福恒 |
地址: | 325100浙江省温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阀杆,特别是一种光洁度高、密封性能强、抗拉耐磨性好的阀杆及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阀杆,其光杆的一端与螺纹杆直接连接,另一端直接与尾端头倒密封45°圆台面直接连接,没有缓冲区,阀门上下启闭过程时不到位,容易损伤螺母,且密封性能也较差。
在现有的阀杆生产加工工艺中,螺纹部分主要是用螺旋飞刀或数控加工技术加工成型,光杆部分主要是用磨床加工,其用螺旋飞刀或数控加工技术加工成型的螺纹毛刺多,其精确度低,光洁的度不高,没有倒角缓冲区,与阀门配合使用时,阀门上下启闭时不到位,容易损伤螺母螺纹,并且密封性能差;采用传统的纯滚压技术加工阀杆时,阀杆的螺纹和光杆结合处会弯曲易变型,同心度不好,,光洁度不高,并且有时会发生弯曲和断裂等缺陷;另外阀杆生产加工工艺中坯料未采用热锻压工序将其锻造成型,而是选用直径比阀杆最大处直径大的坯料车制成型,造成材料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度高、密封性能强,抗拉耐磨、不会损坏填料密封、倒密封时不泄漏、可提高阀门使用寿命并且材料浪费少的一种阀杆及加工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设计方案:
一种阀杆,它包括有螺纹杆、光杆、尾端头,所述的螺纹杆与光杆的前端一体连接,所述的底端头与光杆的后端一体连接,在尾端头的内端处有倒密封,该倒密封是一个45°圆台面,其特征在于:在螺纹杆与光杆的结合部位处设有倒角,形成一个倒角缓冲区;在倒密封与光杆的结合部位处设有凹槽,形成一个凹槽缓冲区。
所述的倒角缓冲区的长度为3~15mm;该倒角缓冲区靠近螺纹杆的结合处直径小,靠近光杆的结合处直径大。这样就减轻了阀杆上下运动时所带来的摩擦,使阀杆上下动作时灵活到位,阀门在开启到位时,不会损伤螺母的螺纹且使用灵活;
所述的凹槽的长度为2~8mm、深度为0.1~1.5mm,该凹槽缓冲区的好处在于阀门倒密封时不会发生不到位,阀门开启时上密封可以紧紧的扣在阀杆尾端头的内端部的倒密封面上,这样就提高了密封性能,做到倒密封时不泄漏。
所述的螺纹杆上是有光洁度的滚压梯形螺纹,该梯形螺纹的齿顶两侧有倒角。其作用是使套接在螺纹杆上的螺母旋转灵活。
上述阀杆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以下步骤:
(1)、首先下阀杆圆钢坯料,经过热锻压将阀杆尾端头压大成型,并热处理提高硬度至HB200-300;
(2)、粗加工阀杆尾端头、光杆部位、倒密封以及倒密封与光杆部位之间的凹槽缓冲区;
(3)、粗车螺纹杆,螺纹杆部分用螺旋飞刀粗加工成梯形螺纹形状,并且在螺纹尾部加工出倒角,形成倒角缓冲区,粗车后梯型螺纹的齿顶直径要略大于标准螺纹的齿顶直径,中径处厚度略大于标准厚度,底径要略大于标准底径;
(4)、然后在滚丝机上用模具滚压粗车成型的梯形螺纹,通过冷滚压将梯形螺纹多余的和不规范的修正,并滚压出梯形螺纹齿顶两侧的倒角,经过冷滚压工序后梯形螺纹的光洁度可达到9~12;使螺母能够轻松的通过阀杆螺纹,利用此冷滚压工序不但修正了螺纹牙型尺寸,提高螺纹表面的光洁度,并且解决了直接滚压螺纹杆会弯曲会断裂的问题,通过这种工艺滚压后的梯形螺纹杆,强度高、精密度准、阀门上下启闭灵活轻松,不易损坏螺母螺纹,不会弯曲,并且同心度一致。
(5)、精车倒密封以及倒密封与光杆部位之间的凹槽,形成凹槽缓冲区;
(6)、最后精加工阀杆光杆部分,光杆部分的精加工是在滚丝机上用模具滚压,通过该滚压工序后光杆部位的光洁度可达到8~11,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阀杆与阀门的填料密封之间的磨擦很微小,增加了阀门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优点是:1、材料浪费少,无毛刺菱角,光洁度、同心度好,与阀门配合使用时上下启闭灵活轻松,密封性能强;2、阀杆强度高不易损坏、弯曲,抗拉耐磨性能强,使阀门的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阀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俯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螺纹杆的齿形放大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胜海,未经张胜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828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