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双氧水氧化法生产偶氮二异丁腈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68682.5 | 申请日: | 2006-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47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刘长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海明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45/04 | 分类号: | C07C24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6800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氧水 氧化 生产 偶氮 二异丁腈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产偶氮二异丁腈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偶氮二异丁腈的生产过程中,众多厂家都普遍采用氯气氧化法,即先通氯气入反应釜中与溴化钠反应生成单质溴,再用溴夺取二异丁腈肼中的氢,以此制取偶氮二异丁腈。这种生产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流程复杂,控制点较多;反应过程欠平稳,反应终点不易控制;所用设备较多,占地面积大,投资较高;氯气的利用率较低,一部分氯气因不能及时被吸收而浪费掉;用盐酸溶液做溶剂,溶解性较差,反应时间较长;反应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液碱来处理尾气,料耗、电耗较多,生产成本高;操作劳动强度大,危险性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双氧水氧化法生产偶氮二异丁腈的方法,以简化生产工艺的控制过程,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双氧水氧化法生产偶氮二异丁腈的方法,在反应釜中用纯净水或反应母液配置出质量浓度为10-15%的硫酸溶液,然后按质量比为二异丁腈肼∶硫酸溶液=1∶2.5-3.5的比例,向反应釜内加入二异丁腈肼,再按二异丁腈肼质量的6-12%的比例加入溴化钠,搅拌至二异丁腈肼溶解后,按摩尔比为二异丁腈肼∶双氧水=1∶1.2-1.8的比例,向反应釜中在搅拌下滴加双氧水,滴加的速度以反应温度为30-45℃为准,滴加时,双氧水滴加管的管口位于反应液的下部,双氧水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保温反应1-2小时,然后将反应釜内的物料放出,用离心机进行固液分离,将分离所得的固体物料用水洗至中性,得偶氮二异丁腈。
这种利用双氧水进行氧化的偶氮二异丁腈生产方法,与现有的生产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生产工艺简单。本发明之生产方法可利用原先的生产设备,只需稍加改造,省去了氯气的气化装置及尾气处理装置,大大简化了生产工艺流程。
2.投资省、占地面积小。由于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场地进行改造,同时由于省去了氯气的气化及尾气处理装置的用地,减少了投资和占地面积。
3.制取效率高。本发明之生产方法利用双氧水为原料,由于双氧水水溶性较好,且不易挥发,因此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不产生污染和浪费,原料利用率高。且反应终点易于控制,防止了反应不到终点或过氧化现象,提高了制取效率。
4.能量及辅助料消耗低。本发明之生产方法由于省去了氯气的气化过程,明显降低了能量消耗;省去了尾气的处理过程,明显节省了电耗和辅助原料(液碱)的消耗,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5.环境污染少。本发明之生产方法无氯化氢及氯气等尾气的产生,设备泄露减少,减轻了环境污染。
6.生产设备便于维修、控制,操作简单。本发明之生产方法只需对现有生产装置稍加改造即可直接生产,没有增加维修内容,省去了氯气的气化过程,使生产操作便于控制,操作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二异丁腈肼应事先用水洗至中性,用离心机进行固液分离,使分离后的物料含水≤10%。溴化钠的纯度应≥98%,双氧水的纯度应≥27.5%,硫酸的纯度应≥98%,反应用水应为纯净水。
本发明之生产方法的反应原理是:二异丁腈肼易溶于酸,当其在硫酸溶液中溶解后,使反应变得更加容易进行。当在反应釜中滴加双氧水后,双氧水首先与氢溴酸反应生成单质溴,溴再与二异丁腈肼反应,生成偶氮二异丁腈和氢溴酸,氢溴酸又重新与双氧水再次反应生成溴素,反应式如下:
H2SO4+2NaBr=Na2SO4+2HBr
H2O2+2HBr=Br2+2H2O
C8H14N4+Br2=C8H12N4+2HBr
从上述反应式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其副产物中只含有硫酸、氢溴酸及水,而这些又可以作为反应母液继续反复使用。而在传统的生产工艺中,因其副产物中含有大量的氯化氢及氯气尾气需要进行处理,使生产过程控制变得较为复杂;同时,其料耗(液碱)及电耗也较高。而本发明之生产方法在这些方面都较好地得到了改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海明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海明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686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