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电视背光亮度调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61530.2 | 申请日: | 2006-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2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冯万良;董宁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TCL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57 | 分类号: | H04N5/57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欧阳启明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电视 背光 亮度 调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电视背光亮度调整方法,特别是一种根据电视画面亮度自动进行液晶电视背光亮度调整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器(LCD)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由于与传统CRT(阴极射线管)电视相比,液晶电视(LCD-TV)具有质量轻、体积小、环保节能等优点,开始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在播放电视画面时,CRT电视的峰值亮度会随着平均图像电平(AveragePicture Level,APL)的增大而减小。即在出现大面积高亮度画面时,整个电视画面的峰值亮度也会随之降低,不会对用户的眼睛造成较大刺激。但是,由于图像画面的产生机理不同,恒定背光亮度的液晶电视在播放图像时,背光亮度不会随画面亮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其峰值亮度是恒定的,在播放大面积高亮度画面时,依然保持恒定的峰值亮度。该特性使得液晶电视在播放大动态画面时,对人眼的刺激较大,观看的舒适性不如CRT电视机。同时,由于恒定不变的背光亮度也会带来较大的功耗。
现有的液晶背光调整方式主要有手动式和以光敏电阻作为背光控制装置组件两种。手动式调整会给用户带来很大麻烦,显然并不适宜采用在液晶电视上;而对于采用光敏电阻的方式,一般是根据背景亮度改变电阻值,产生一组对应于电阻的脉冲信号,微处理器根据脉冲信号的频率产生一脉冲宽度调整信号,背光驱动电路根据该脉冲宽度调整信号控制背光亮度。但由于光敏电阻感光特性等原因,存在无法正确感测背景亮度的情况,难以进行正确的背光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液晶电视背光亮度调整方法,特别是一种根据电视画面亮度自动进行液晶电视背光亮度调整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晶电视背光亮度调整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一平均图像电平—相对峰值亮度表,并读入一帧视频信号的RGB数据,计算出所述一帧画面的平均图像电平,然后根据所述平均图像电平,从平均图像电平—相对峰值亮度表中查出相应的相对峰值亮度,并根据所述相对峰值亮度计算占空比,将所述占空比输入所述控制液晶电视背光单元的脉宽调制器,对液晶电视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最后对图像进行逆向控制,增加信号亮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达到了液晶电视在图像平均亮度增大时减小画面峰值亮度的目的,从而增强了电视画面的对比度,提高了观看的舒适性,同时能降低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CRT电视的APL—峰值亮度曲线图。
图2是本发明模拟产生的液晶电视APL—相对峰值亮度曲线图。
图3是根据图2建立的APL—相对峰值亮度表。
图4是本发明处理数字视频信号并调整背光亮度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请参阅图1,为某型号CRT电视的APL—峰值亮度曲线。从中可以看出CRT电视的峰值亮度会随着平均图像电平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在液晶电视上通过动态地控制背光和修正图像信号幅度,以模拟CRT电视的上述特性,就可以达到增强画面对比度,提高观看舒适性,同时降低功耗的目的。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首先将把液晶电视的峰值亮度转换为相对峰值亮度,可以模拟出其APL—相对峰值亮度曲线。图2中的曲线可以利用拟合函数实现,也可以通过查表和插值法实现。图3是根据图2建立的APL—相对峰值亮度表。
由于本发明是针对液晶电视来进行背光调整,故通常处理的是数字视频信号,本发明的实现系统主要由一个集成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和必要的存储元件组成,接收输入的数字视频信号,输出背光亮度控制信号和处理后的数字视频信号。
在以下说明中,一些符号的定义如下:
R、G、B:分别为数字视频信号中的红、绿、蓝分量及其分量值;
RN,GN,BN:表示在一帧信号中,第N个像素的红、绿、蓝分量及其分量值;
APL:平均图像电平;
F:数字视频信号R、G、B分量的满幅值,为一常数。比如对于8位信号,F=255;
PMAX:一帧信号中所有像素的R、G、B值中最大的一个,即PMAX=MAX(R1,G1,B1,…,RN,GN,B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TCL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TCL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615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