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织造彩色双面对称图案提花织物的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53415.0 | 申请日: | 2006-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4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加林 |
主分类号: | D03C19/00 | 分类号: | D03C19/00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戴晓翔 |
地址: | 310012浙江省杭州市文***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织造 彩色 双面 对称 图案 提花 织物 制作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彩色提花织物的制作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可织造彩色双面对称图案提花织物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制作具有对称图案的织物工艺通常有印制工艺、手工双面绣和手工小梭子编织等。具体来说,印制工艺是在以平纹交织为主的织物上用台板纬网印刷工艺将图案印制在织物上,使印染材料渗透到织物的反面形成对称图案,幅面大的织物还需要进行织物拼接才能完成(因为现有大部分的设备不能织造超出常规幅面大的织物),由于该工艺相对简单,技术比较成熟,故被广泛采用,但色彩容易局部剥落,影响使用效果,品质不甚高。手工双面绣或手工小梭子在织物上添加编织图案,也可以形成双面图案,但其制作基础部分和添绣的图案部分依次分为多个环节进行制作,实质上是分体结果,织物的多层经线各自独立,互不关联共用,至少需两道工序完成,从而,制作时间长,生产成本高;对于幅面较大的织物来说,手工生产的随意性使织出的图案对称性和细致性不够高,无法实现规范化生产,故在批量生产不常采用以上工艺方法,甚至不采用这类方法生产。另外,现有的丝织工艺受织物经、纬线的限制,为得到图案在织物两面对称显示,需将织物全部织成多层结构,织物质地厚实,无法达到如旗帜类织物需要的轻薄性。然而,要织造既要有较高的经纬线密度来支撑双面对称显色图案、又不能太厚、且立体效果强的织物,需要解决织物结构规划显色组织之间的相互掩盖、工艺参数和经纬密度比的优化设计与配置等的问题,难度较大,因此纺织界一直未能实现对上述织物的织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方案和提出的技术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可织造彩色双面对称图案提花织物的制作方法,用于织造轻薄柔软的彩色双面对称图案提花织物,解决应用现有织造方法所生产的彩色双面对称图案提花织物的图案对称性不甚好、厚度较厚或批量生产较困难等问题。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织造彩色双面对称图案提花织物的制作方法,其步骤为:(一)织物纹板设计与制作;(二)织造准备;(三)上机织造;(四)成品制作,其特征在于织物纹板设计与制作的步骤为:
(1)将待制提花织物的目标图像读入计算机,这里可以采用与计算机连接的扫描仪将目标图像读入计算机;
(2)调整读入的图像,并设定参数,可根据读入的图像和实际制作的需要来设定参数;
(3)区分目标图像的图案部分和基础部分,所述的图案部分对称覆盖在基础部分表面,使基础部分形成单层组织,图案部分形成三层组织,在这里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意匠处理,也可以采用人工意匠处理;
(4)制作成纹板,并输入电子提花机。
织物纹板设计与制作的步骤主要是为了控制织机能织造出双面对称显色图案、轻薄柔软、且立体效果强的织物。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至少可以采取下述具体方式或者组合实现本方案:
制作纹板的步骤包括制作分纹板和总纹板,其中,
(1)分纹板是指:把图案部分的三层组织制作成对应的三组纹板,把基础部分的单层组织制作成对应的一组纹板;
(2)总纹板是指:将上述的纹板文件根据入纬次序编排成总纹板,并输入电子提花机。
所述的制作纹板的步骤还包括使被图案部分覆盖的基础部分形成中间支撑层;使图案部分两面表层的纬线与基础部分经线交织。对称图案双面的组织结构互为效应(如从正表面看图案部分为十枚纬面缎组织,从反面看也为相同图案),但两个面的组织起始点可以不同。该步骤的设置有利于简化后续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确保采用该方法所织造的织物牢固、简洁,使图案部分立体效果强。
所述的制作纹板的步骤还包括调整图案部分三层组织的经、纬浮长,使图案部分两面表层组织浮长为中间支撑层组织浮长的整数倍。调整组织结构,使图案部分两面表层组织的浮长尽可能的覆盖中间支撑层组织,使其不易显露。
所述的设定参数包括调整所述图像文件的经(纵)向像素点数目与预织织物的经线数目相同,调整基础部分纬(横)向像素点数目与预织织物的纬线数目相同。方便对织物纹板设计与制作的处理,同时方便织造准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加林,未经李加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534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多级电话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在线身份的双因子认证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