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片簧式手轮卸载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51142.6 | 申请日: | 2006-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2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雷传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35 | 分类号: | H01R13/635 |
代理公司: | 贵州省遵义市遵科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妍丽 |
地址: | 563006***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片簧式 手轮 卸载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落电连接器分离机构中的手轮卸载装置,属于电连接器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脱落电连接器一般都要求插头插座在解锁后,能够实现自动分离,为解决这一问题,一般是在脱落电连接器中设置中心分离机构,利用该机构,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产品的锁紧与分离动作。为方便操作,脱落电连接器中心分离机构的尾端一般都装有一个手轮装置,连接器插头插座的锁紧动作靠旋转其中的手轮来实现,分离动作则靠拉动中心分离装置中的拉杆来实现,或同样靠旋转手轮来实现。
现有技术中的脱落电连接器中心分离装置手轮装置一般由手轮3、紧定螺钉2、传力杆1所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手轮3的作用是接受外部力矩,并将外部力矩传递到传力杆1上,由传力杆1将来自手轮3的力矩传递到中心分离机构的相关零件上;紧定螺钉2的作用是连接手轮3和传力杆1。该手轮装置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但还存在如下缺陷:
连接器插头插座锁紧到位后,因无提示信息,所以不能及时准确判断插头插座是否插合到位,此时若继续旋转手轮3,手轮3的力矩仍然可以通过传力杆1传递到中心分离机构的相关零件上,使得中心分离机构因受到过大的载荷而损坏。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手轮机构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片簧式手轮卸载装置。该装置集声响报警和卸载功能于一体,在插头插座锁紧到位时,能给出声音提示信号并能卸除多余的载荷,以保护中心分离机构不被损坏。
本发明片簧式手轮卸载装置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所述片簧式手轮卸载装置包括传力杆、手轮、齿圈、弹簧片、支撑圈、钢球、保护盖、轮体,所述齿圈的内腔体上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斜齿槽,该斜齿槽两侧边倾斜度不同,齿圈置于手轮内,并将手轮和齿圈固定连接,一定数量的钢球置于齿圈内腔面斜齿槽内;所述支撑圈上设有与钢球数量相应的槽孔,与钢球数量相应的弹簧片一端与支撑圈内圆面连接,一端压住齿圈斜齿槽内的钢球;轮体置于支撑圈及手轮相应孔中,将支撑圈和轮体连接,并用保护盖将手轮及轮体连接;所述传力杆置于轮体一端的中心孔中,并与轮体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方案的片簧式手轮卸载装置,当连接器插头插座对接至锁紧时,在手轮作用下,其中的钢球沿齿圈内腔面运动,从前一齿槽滑至另一齿槽时,卸除载荷并发出声响,从而解决原手轮装置在插头插座锁紧到位时无法给出提示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判断是否插合到位、无法卸除过大的载荷等问题,达到了预期的使用效果。
四、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手轮装置侧剖面视图;
图中:1-传力杆、2-紧定螺钉、3-手轮、
图2是本发明片簧式手轮卸载装置主剖面视图;
4-传力杆、5-紧定螺钉、6-手轮、7-螺钉、8-铆钉、9-齿圈、10-盘头螺钉、11-弹簧片、12-支撑圈、13-钢球、14-保护盖、15-轮体。
图3是本发明片簧式手轮卸载装置侧剖面视图;
图4是本发明片簧式手轮卸载装置中的钢球在连接器对接锁紧时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片簧式手轮卸载装置中的钢球在连接器分离时的状态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发明片簧式手轮卸载装置由传力杆4、手轮6、齿圈9弹簧片11、支撑圈12、钢球13、保护盖14、轮体15组成,齿圈9的内腔体上设有九个均匀分布的斜齿槽,该斜齿槽一边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另一边为直角边,由螺钉7将手轮6和齿圈9组合成齿圈组合件,三个钢球13置于齿圈9内腔面斜齿槽中;铆钉8、盘头螺钉10、弹簧片11、支撑圈12、钢球13和轮体15组成轮体组合件,支撑圈12上设有与钢球13数量相应的槽孔,通过铆钉8将支撑圈12与数量与三件弹簧片11铆接在一起,从而使三个钢球13被三个弹簧片11分别紧压在齿圈9的内腔面或斜齿槽中,并使其保持在支撑圈12的横孔中无法脱出。
轮体15置于支撑圈12及手轮6相应孔中,用盘头螺钉10将支撑圈12和轮体15连接,保护盖14通过轮体及自身的内外螺纹连接于轮体上,并使手轮6及轮体15连接密封,从而将齿圈组合件和轮体组合件连为整体,防止异物进入手轮卸截装置,传力杆4置于轮体一端的中心孔中,并通过紧定螺钉5与轮体固定连接,传力杆的作用是负责将来自手轮的力矩传递到中心分离机构的相关零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511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聚氨酯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及其合成工艺
- 下一篇:铰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