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路旋转分水接头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51102.1 | 申请日: | 2006-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9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孙明功;李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天南海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9/06 | 分类号: | F16L39/06 |
代理公司: | 贵州省遵义市遵科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妍丽 |
地址: | 563003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分水 接头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及一种拉线机设备冷却用分水接头,属于金属制品行业机电设备制造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拉丝机中的卸线机的作用是将拉丝机拉拨过的钢丝再经一道小压缩率的拉拨后,将钢丝卸入花栏架,实现大盘重不停机卸线,该设备在工作中,需对其中的模具盒、卷筒进行强制冷却,但是由于卸线机在工作时,钢丝要穿过旋转空心轴进入安装在圆转盘上的模具盒,拉拔后缠绕到卷筒上,因此要求进入该设备后的冷却管路,要随空心轴旋转,同时还要分成两个回路,分别给模具盒和卷筒供水。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根据上述要求,提供一种二路旋转分水接头,用于卸线机中的冷却系统,使进入设备的冷却管路不但可由静止状态转换成旋转状态,还可实现两路进水,向卸线机的模具盒及卷筒同时提供冷却液。
本发明所述的二路旋转分水接头包括进水轴、密封圈、轴承、轴承座,其特征是:所述进水轴轴向设有中心孔、两个进水孔、两个回水孔,径向设有主进水口、主回水口,所述主进水口与轴向的两个进水孔贯通;主回水口与轴向的两个回水孔贯通,在进、回水口处分别设置有进水端盖及回水端盖,在所述进、回水端盖外侧均设置轴承、轴承座,并在两轴承座的外侧再各设置一密封端盖,进水轴通过两个轴承安装于轴承座内,进水、回水端盖分别与相应的轴承座固定连接,在进水轴一端设有与空心轴连接的固定孔。
在进水轴的主进水口、主回水口两侧均装设唇形密封圈,同时在两轴承靠近进、回水口侧也各装置一唇形密封圈,并在该轴承侧的唇形密封圈与进、回水口侧的唇形密封圈之间装置泄漏环,该泄漏环与唇形密封圈形成进水泄漏腔和回水泄漏腔。另外,在进水轴与端盖连接处也装有密封圈。
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二路旋转分水接头具备二路供、回水回路,用于卸线机中,不但能随卸线机的空心轴旋转,而且可同时向卸线机的模具盒与卷筒提供冷却水。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密封性好的优点。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二路旋转分水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水轴、2-密封圈、3-密封端盖、4-轴承、5-轴承座、6-唇形密封圈、7-进水端盖、8-回水端盖、9-泄漏环、10-模套、11-主进水口、12-进水孔、13-主回水口、14-回水孔、15-进水泄漏腔、16-回水泄漏腔。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包括进水轴、密封圈、端盖、轴承几部分,在进水轴1轴向设置中心孔及沉孔,沉孔中装置模套10;两个进水孔12、设置两个回水孔14,同时在进水轴1的径向加工设置主进水口11、主回水口13,并使主进水口11与两个进水孔12连通,主回水口13与两个回水孔14连通,进水轴外圆周、主进水口11与主回水口13处分别装设进水端盖7和回水端盖8,在进、回水端盖的外侧设置轴承4、轴承座5及密封端盖3,进水轴装入两个轴承4并安装于轴承座5内,将所述进水、回水端盖7、8分别用固定螺栓与相应的轴承座5和密封端盖3固定连接,所述进水轴1一端设有与空心轴连接的固定孔。为确保本发明具备优良的密封性能,在进水轴1的主进水口、主回水口两侧均装有唇形密封圈,同时在两轴承靠近进、回水口侧也各装置一唇形密封圈,为使泄漏在进水轴与轴承处的少量冷却液能顺利排出,在该轴承唇形密封圈与进、回水口侧的唇形密封圈之间装设泄漏环9,泄漏环是表面带有泄漏孔的环形件,使该泄漏环与两边的唇形密封圈分别形成进水泄漏腔和回水泄漏腔15、16,并接至设备外部,而且,在进水轴1与端盖3连接处也装置有密封圈2。
本发明拉线机设备中使用时,将进水轴用紧固件与卸线机的空心轴连接,将主进水口、主回水口及泄漏腔与设备外部的水箱相连,两进水孔与两回水孔分别与卸线机的模具盒及卷筒的进、回水软管连接,工作时进水轴可随卸线机空心轴一起旋转,并通过两个回路使卸线机的模具盒及卷筒同时实现强制冷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天南海机电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航天南海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511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