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异型膜结构屋面膜布固定及张拉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25531.1 | 申请日: | 2006-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0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增旺;方怡;刘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五建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7/00 | 分类号: | E04B7/00;E04D15/04;E04G21/1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钟玉敏 |
地址: | 20006***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异型 膜结构 屋面 固定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屋面系统安装施工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膜屋面与铝板屋面复合的屋面系统中异型膜结构屋面膜布固定及张拉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膜屋面与铝板屋面复合的屋面系统能够给建筑物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但是由于其屋面系统设计复杂,两边是两片双曲面铝板屋面,铝板屋面的承力结构为网架;屋面中部是若干个圆弧组成的膜结构造型,膜结构的承力结构为膜下钢结构,膜下钢结构支撑在网架上。如此复杂的屋面系统不仅施工技术复杂,技术控制要点多。而且,对于异型膜结构屋面的膜结构张拉,存在张拉难度大等难点,在此之前还未有施工先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异型膜结构屋面膜布固定及张拉的施工方法,以满足膜屋面与铝板屋面复合的屋面系统施工的需要。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异型膜结构屋面膜布固定及张拉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将膜布固定构件焊接固定在钢结构上;
(b)、安装、固定绷膜角钢和紧膜螺杆;
(c)、安装预成型的带有沉头螺栓孔的膜布体系;
(d)、张拉膜布体系,采用两组倒链进行张拉,一组倒链提供竖向施加预拉力,一组倒链提供横向施加预拉力,使相邻孔达到相应的拉力值,防止不均匀受力;使沉头螺栓孔与绷膜角钢预留孔对准;
(e)、安装沉头螺栓;
(f)、检查、复测紧膜螺杆、沉头螺栓位置。
所述膜布体系为包括主膜、铝合金夹板和盖口膜的一体化结构,铝合金夹板设置在主膜与盖口膜之间膜端重叠处,所述沉头螺栓孔设置在铝合金夹板上,所述膜布体系在工厂内出厂时即成型。
张拉膜布体系时分两次张拉,第一次张拉至80%,第二次张拉到100%。
所述绷膜角钢通过紧膜螺杆与膜布固定构件固定连接。所说的膜布固定构件为方钢。
所述沉头螺栓和紧膜螺杆标高沿圆弧线布置。
由以上公开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通过采用预先成型的膜布体系,然后在安装过程中对整个一体化的膜布体系进行张拉,并采用一横一纵两个倒链的拉伸方式,使膜布体系受到的拉伸力在两个方向得到平衡,防止不均匀受力,不仅可以防止膜布张拉过程中的损坏以及膜布变形,而且保证了固定螺栓的位置准确,保证了施工质量。为更好的实施本发明采用两次张拉方式,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张拉应力损失。采用本发明施工方法不仅解决了膜屋面与铝板屋面复合的屋面系统中异型膜结构屋面膜布固定及张拉的问题,而且采用本发明施工方法进行膜布施工,不会出现膜布变形以及漏水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异型膜结构屋面膜布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参见图1,本发明异型膜结构屋面膜布固定及张拉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方钢1焊接固定在钢结构上;
(b)、安装、固定绷膜角钢2和紧膜螺杆3:通过将紧膜螺杆3穿过方钢上的通孔以及绷膜角钢2的螺孔,从而将绷膜角钢2与方钢固定连接。
(c)、安装预成型的带有沉头螺栓孔7的膜布体系:通过在工厂将主膜4、铝合金夹板6、盖口膜5加工形成一个整体,形成膜布体系,铝合金夹板6设置在主膜4与盖口膜5之间膜端重叠处,铝合金夹板上设有沉头螺栓孔7。
(d)、张拉膜布体系,采用两组倒链进行张拉,一组倒链提供竖向施加预拉力,一组倒链提供横向施加预拉力,使相邻孔达到相应的拉力值,防止不均匀受力;使沉头螺栓孔7与绷膜角钢2预留孔对准;张拉膜布体系时分两次张拉,第一次张拉至设计要求的膜布基准应力的80%,第二次张拉到设计要求的膜布基准应力的100%,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张拉应力损失。
(e)、安装沉头螺栓8:将沉头螺栓8拧紧在绷膜角钢的预留孔与沉头螺栓孔7之间,从而将整个膜布体系固定在建筑结构上。
(f)、检查、复测紧膜螺杆3、沉头螺栓8位置,完成膜布体系安装工作。
膜布端线固定处单面近3000个固定沉头螺栓,1500个紧膜螺杆,所有的沉头螺栓8和紧膜螺杆3标高沿圆弧线布置标高沿圆弧线布置,从而保证膜布的准确定位、固定、张膜应力达到设计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五建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第五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255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