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降低油分离器所输出的噪声级的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580051201.3 | 申请日: | 2005-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8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M·格雷邦;X·吉罗;E·沃卢瓦 | 申请(专利权)人: | 开利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3/02 | 分类号: | F25B43/02;F04B39/1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祥夌;赵辛 |
地址: | 美国康***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降低 分离器 输出 噪声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冷和冷却系统的油分离器,且尤其涉及用于降低由位于制冷或冷却系统内的油分离器所输出的噪声级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使用螺杆压缩机20的水冷式冷却器型制冷系统10通常包括冷凝器30、冷却器40、油分离器50、冷凝器风机60和一个或多个膨胀装置70。压缩机20需要油来润滑,其中油通常在制冷剂中带走。组合的油和制冷剂的混合物通过压缩循环携带并且排放到油分离器50内,其中必需从制冷剂中移除油以允许冷却器40的适当操作。洁净制冷剂从油分离器50流到冷凝器30且分离出的油返回到压缩机10中。
诸如在授予Lord等人的美国专利第5,704,215号(该专利的全文以引用的方式整体地结合到本文中)中所述的油分离器那样,大多数已知的油分离器良好地执行了这种功能。然而,已发现在制冷系统(如图1所示出的系统100)内的油分离器50的附近常常产生较高的噪声级。不希望受理论的束缚,人们相信这是由于从压缩机20发出的高水平压力波/脉动(即,250Hz或以上)所造成,这些高水平压力波/脉动被传递给油分离器50,油分离器50的作用就像谐振腔且因此被压缩机脉动激发。这种激发造成在油分离器50的表面的较高振动级且这种较高振动级也转化成由油分离器所输出的较高的噪声级。这些过量的噪声级可使人分心并令人烦恼,或者,在更坏的情况下可能损害在油压器50周围工作的人员的听力及/或可能违反可适用的噪声条例。
本领域技术人员先前降低油分离器50所产生的高噪声级的努力集中于在油分离器与压缩机20之间放置降噪装备或装置。然而,这种装备常常经受在装备内压缩机排气与装备外大气之间的较高的压差。在这种情况下,降噪装备在本质上起到压力容器的作用,因此涉及严格的设计规则、认证和因此附加的成本。而且,附加的降噪装备使制冷/冷却系统占据较大的总占据面积,这不是最理想的且可能甚至超过通过使用该装备所实际达成的任何有益降噪。
因此,存在对用于降低油分离器的噪声输出而不干扰油分离器或与制冷系统结合使用的任何其它装备的功能的方法和设备的需要,且其中这种方法和设备并不遭受与本领域已知的消声设备相关联的各种缺点中的任何缺点。
发明内容
通过本发明来满足这些需要和其它需要,本发明提供了用于降低在制冷或冷却系统内油分离器的噪声级输出的消声设备和使用该消声设备的方法。该消声设备被放置在油分离器的内部区域内且至少部分由吸收材料形成。吸收材料有效地将来自压缩机的压力波/脉动的能量衰减为热量且因此降低了由波/脉动的能量所造成的油分离器的结果振动(且也降低了从油分离器输出的噪声级)。
该消声设备具有管状主体,该管状主体包括包围内层的外壳和内壳。该消声设备还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在这两端之间的内腔,其中该内腔还被内壳包围且该消声设备的一个或多个部分适于连接到油分离器的内部区域上。
在本发明的示范性方面,消声设备的内层由吸收材料制成且内壳内限定有多个穿孔/开口。每个开口都提供从内腔到吸收材料内层的直接流体/空气路径。开口的目的在于允许通过消声设备内腔传播的压力波/脉动与吸收材料的内层接触,从而使得吸收材料能够衰减压力波/脉动。
在本发明的另一示范性方面,该消声设备具有非直线形状,诸如弯曲形状或弧线形状。它的非直线形状确保了任何压力波/脉动,无论它朝哪个方向传播,都将在波/脉动穿过内腔时经由内腔开口与吸收材料内层接触。
在下文中详细地讨论本发明的再有的其它方面、实施例和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的本质和所希望的目标,结合附图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在所有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应的部件,且在附图中:
图1为利用油分离器的制冷/冷却系统的已知示范性设置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油分离器的消声设备的示范性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3为沿着图2中的线3-3所截取的图2的消声设备的侧视截面图;以及
图4为示范性油分离器的部分剖视透视图,其中图2和图3的消声设备已被放置在它的内部区域内。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开利公司,未经开利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512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