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制房屋的开口壁的补强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0580046110.0 | 申请日: | 2005-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9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河合良道;藤内繁明;村桥喜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建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制 房屋 开口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制房屋(钢制房屋被定义为,将板厚1mm左右的薄板轻量型钢的框材、和将构造用面材组合到该框材上而构成的钢骨架系统板构造的建筑物)的开口壁的补强构造。
背景技术
钢制房屋的上述框材为,将薄钢板通过辊轧成形法成形为槽形、带肋板的槽形、盒形等的截面形状,宽度尺寸等也配合规定的使用而进行成形,在进行施工时,使用1整根的框材、或者做成将多根框材通过自钻螺钉接合的补强框材,将这些钢材彼此通过自钻螺钉接合来构建建筑物的主架构。
通过图1、图2(a)、图2(b)、图3说明现有的钢制房屋工作法的构造。其构成为,多个纵框材2从下框材1隔开规定的间隔地竖立,各纵框材2的上端通过上框材3结合,将构造用面材7(图3所示)通过自钻螺钉23固定在由该下框材1、纵框材2和上框材3构成的壁框材上。在建筑物上形成有出入口8a、窗8b等的开口部8。
在安装构造用面材7的上框材3上,支持有侧托梁5a和端托梁5b,两个托梁组装成矩形。并且,与侧托梁5a平行地以规定的间隔设有多个地板托梁10,地板托梁10的两端分别通过支持金属件11接合在前后的端托梁5b或地板梁12上。在侧托梁5a、端托梁5b、地板托梁10及地板梁12上铺设胶合板等的构造用面材13而构成地板面板14。在图1中,10a是地板开口部端托梁,10b是地板开口部侧托梁,10c是托梁支持金属件,10d是檩托。
在该钢制房屋工作法(称作SH工作法)的建筑物中,由于在出入口8a、8b等的开口部8中不存在纵框材2,所以在该开口部8中,没有支承来自屋顶等上层的铅直负荷的纵向支持柱,开口部8的部位在强度上变弱。因此,需要将开口部8的上部补强,在开口部8的上方设置楣梁15。
如图2(a)、图2(b)所示,在窗8b(开口部8)的楣梁15的上下设有上框材3和楣梁框材17,在楣梁框材17与开口部上框材18之间设有楣梁部纵框材19,楣梁15的两端通过楣梁支持金属件21安装在楣梁支承部20上,楣梁支承部20固定在楣梁支承安装用纵框材22上。楣梁支承安装用纵框材22的下端与上端通过自钻螺钉23固定在下框材1与上框材3上。在图2中,开口部下框材24由下端固定在下框材1上的开口下部纵框材25的上端支持。24a是支承部件。
如图3所示,在开口部下框材24与配置在其上方的各框材上,通过自钻螺钉23固定构造用面材而构成垂壁26。此外,在开口部下框材24和配置在其下方的各框材上,通过自钻螺钉23固定构造用面材而构成腰壁27。
进而,在楣梁支承安装用纵框材22与其两外侧的框材(纵框材2a)上,通过自钻螺钉23固定构造用面材而构成侧面壁28。
如上所述,在开口部8的上下左右的4边上,通过配置在各边侧的框材来配置垂壁26、腰壁27和侧面壁28,由此构成该开口部8,但由于在该开口部8内不存在框材(支持柱),所以该开口部8的周边在因地震等而有水平力作用时,强度不足而容易变形,此时,开口部8的4边、即矩形的各边的框材与位于其外侧的框材横向移动,在位于开口部8两侧的左右楣梁支承安装用纵框材22上作用有拉伸力与压缩力。
在此情况下,如果由安装在开口部8的周边的构造用面材构成的垂壁26及腰壁27与侧面壁28相互刚性结合,则各壁作为支承壁起作用,应该具有制止开口部周边的框材的水平力移动的功能。但是,以往与其相反,使相互间为松弛接合,以使地震等的水平力导致的垂壁26及腰壁27的变动不给侧面壁28及其外侧的支承壁带来影响。此时的垂壁26及腰壁27的变动、和侧面壁28的相互的变动如图4(a)、图5(a)那样,伴随着侧面壁28的摆动的剪切力不传递到垂壁26及腰壁27,因此,侧面壁28与垂壁26及腰壁27分别单独地摆动(对于这个问题在后面叙述)。
作为其他现有技术(1),有特开2000-234406号公报的“壁构造及面材贴设方法”。该现有技术(1)是将侧面壁(翼壁)的面材的接缝部与垂壁的胶合板的位置错开的方法。作为现有技术(2),有特开2001-165645号公报的“木造住宅的计算方法及利用该方法构建的木造住宅”。该现有技术(2)只公开有腰壁与垂壁的计算。作为现有技术(3),有特开2002-38630号公报的“木造住宅”。该现有技术(3)在现有木造的构造体上粘贴胶合板,来估计腰壁与垂壁的耐力,但并没有公开本发明那样的构架(框材)的接合构造,不能应用到作为本发明的课题的、用于使腰壁和垂壁作为支承壁起作用的结构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61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