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炉炉体的拆除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580045374.4 | 申请日: | 2005-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4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高崎洋;竹田裕一;渡边和好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铁工程技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1B7/00 | 分类号: | C21B7/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炉 拆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炉修复时的高炉炉体的拆除方法。
背景技术
以前,作为容易在短时间内分离和拆除高炉炉体、特别是高炉炉底部的方法,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例如,特开2002-339007号公报提出了如下的方法:即用线锯切断基石之后,为了支撑高炉主体的载荷,在基石的线锯切断空间涂布剥离材料并填充灰浆,或填充沙子或铁沙粒,在确保拆除时提升炉底部时的填充部剥离性之后,用安装在炉底外周部的顶起装置进行提升。提升该炉底部的方法适用于设置了垫梁的炉底构造。如果是设置了垫梁的炉底构造,则在基石切断之后,在使用油压千斤顶等提升高炉炉底部的情况下,炉底中央部的底板将不会产生较大的翘曲。然后,在欲拆除的炉底部和欲残留的基石部之间因提升而产生的空间内,配置导轨部件、小推车等移动机构,将炉底部承载在该移动机构上,通过使用横向拉伸用油压千斤顶等施加水平力而使其移动。
在特开2001-59109号公报、特开2001-81508号公报和特开2001-207204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方法:即在高炉炉底部正下方的高炉基石部,沿水平方向钻穿多个贯穿孔,在贯穿孔的位置沿水平方向切断高炉基石部,然后在贯穿孔中装入升降机构以提升高炉炉底部。但是,该方法需要装入贯穿孔中以提升高炉炉底部的特殊的升降机构。
日本专利第3110684号公报公开了如下的方法:将炉底耐火砖层沿其底部用线锯水平地切断,不进行提升便装载着凝固物层而直接将其拉出到炉外。但是,该方法必须在拆除前沿整个炉体周边拆除欲拆除的高炉炉底部的炉体铁皮,与此同时,在用线锯切断的炉底耐火砖层的更下部位,残留着修复前的耐火砖层和冷却管等。
特开2003-105413号公报公开了如下的方法:将残留生铁破碎到可以用小推车进行运送的大小之后,再迅速地将其拉出到炉外。
在特开2003-245919号公报中,公开了可以高精度地形成为插通切断混凝土等基石而形成的长贯穿孔的方法。
在高炉修复过程中拆除高炉炉底部时,作为上述特开2002-339007号公报所示的提升炉底部的方法,存在下述的问题。
(1)对于没有设置垫梁的高炉炉底构造的情况,在顶起炉底部时,因炉内残留的耐火砖和内容物的载荷而使炉底中央部产生大的变形,所以恐怕不能确保配置移动机构所需要的充分的空间,从而不能采用提升的方法。
(2)必须在欲拆除的炉底部周围设置支撑提升的反作用力的千斤顶承力托架(承受反作用力)。也就是说,梯级(stave)高炉为了在铁皮上安装托架,必须对必要的障碍物(冷却配管等)进行改造。另外,铁皮喷水高炉需要进行托架安装所必需的期间内的停止喷水和喷水设备的改装。为支撑在1个托架上达到500ton到1000ton的载荷,并分散应力以便使托架周边的环梁壳(mantle)不发生破坏和变形,该支撑构造将是刚性极高的。在炉底周围设置多个牢固的托架的制作和安装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是极大的。
(3)通过进行提升,在高炉炉底部中央就会产生大的弯曲力矩和翘曲,为防止附载在垫梁和炉底部上而被提升的底部线锯切断部的混凝土等的破坏和落下,进行这样的加固也需要相应的时间和成本。例如,为了使停止喷吹时残留在炉内的内容物的载荷不会施加到底部,必须从侧壁设置载荷支撑机构。另外,在炉底部的底板或垫梁等上,必须采取可以支撑因炉内内容物的垂直支持而产生的弯曲应力的加固措施。
(4)为缩短修复期限,必须在喷吹停止前的事前工程期间采取上述(1)~(3)的措施之一或将它们进行组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而且在短时间内分离、拆除高炉炉体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炉炉体的拆除方法,其特征在于:切离欲拆除的范围上方的高炉主体,用线锯切断欲拆除的范围下方的基石混凝土或基石灰浆,在因所述线锯的切断而产生的切断间隙中填充球状粒子,不用提升欲拆除的高炉炉体,便施加水平力而使其水平移动。
施加在欲拆除的高炉炉体上的水平力可以设定为超过在填充了球状粒子的所述切断间隙间的摩擦力的水平力。该水平力可以借助于横向拉伸千斤顶来施加。
填充在因线锯的切断而产生的切断间隙间的球状粒子设定为球状或椭圆球状,其最大直径为10mm以下,优选的最大直径为1~4mm,其破坏强度优选为在1mm的最大直径时可以承受0.1kg以上的载荷。作为该球状粒子,可以使用铁球、陶瓷球、树脂球或玻璃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铁工程技术株式会社,未经新日铁工程技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53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